习近平法治思想E起学习平台 > 法治要闻 > 正文
我国首个绿色贸易领域专项政策文件发布
2025-11-14 10:06: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绿色低碳产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印发了《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作为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创新引领的鲜明特点,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环节降碳潜力有待挖掘、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等问题,制定了针对性举措。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近年来,中国外贸“向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商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增速超过30%;光伏产品已经连续4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万辆;铁道电力机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着强劲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节能环保家电、再生纤维纺织服装等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这些都表明,绿色贸易为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绿色转型是世界经济重要的发展趋势和增长引擎,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新兴合作领域,但是也面临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为绿色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深度参与绿色贸易的全球治理方面,我国将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重要的国际场合,积极参与绿色发展相关议题的讨论,主动分享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比如,我国提出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已经得到50多个经济体积极响应,成为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同时我国还切实履行在亚太经合组织环境产品清单的关税减让承诺,清单内产品关税已如期降到5%以下等等。

在持续提升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绿色含量”方面,在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中,我国推动纳入了贸易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比如,在近日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中,设立了绿色经济专章,并将绿色贸易列为优先合作领域。此外,在与瑞士、韩国、秘鲁的自贸协定中或者升级谈判中,都包含了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合作等方面内容。

在深化国内改革对接国际绿色标准方面,我国将对国际标准和经贸规则进行认真研究,并持续对接,推进在环境标准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国内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推进自贸谈判,大力推动双向市场开放、削减非关税壁垒、提升规则承诺水平,推动标准与合格评定合作,为企业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发挥标准支撑作用

面对当前国际市场上各种绿色标准层出不穷的现状,中国该如何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同时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产品标准体系?

对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司长国焕新说:“‘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总局强化贸易便利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我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为各领域推进绿色低碳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顶层指导。例如,在碳排放管理方面,已发布49项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全面覆盖钢铁、有色、电力等碳排放强度较大的行业,解决“怎么算、算得准”的问题。针对贸易量大、影响面广的塑料、电解铝、家具等产品,已发布13项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我国还积极转化国际标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标准组织相关规则,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突出“精准采标”和“高效转化”导向,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该办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际标准转化时间缩短了近6个月。在碳排放、碳核算、碳足迹、碳捕集等领域,通过组织国际标准比对分析,我国已转化采用相关国际标准410项。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国际标准转化率整体已达到86%,完成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的2025年工作目标,有力支撑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

此外,我国加大国际标准化参与力度,充分利用中外多双边合作机制,促进碳信息披露和碳排放监测等标准互认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环境社会治理协调委员会活动,推动国际电工委员会新型电力系统标准路线图制定。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交流合作,围绕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等绿色低碳领域,共同推进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外标准协调对接。“十四五”期间,在绿色低碳领域我国牵头提出442项国际标准提案,制修订342项国际标准,为促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绿色转型往往伴随着一定成本,这对广大中小企业构成较大挑战。在推动外贸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向哪转、怎么转”的现实困惑。对此,商务部有哪些针对中小企业的工作,帮助他们轻装上阵,不被“绿色浪潮”淘汰?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帮助企业扫清这些障碍,提升他们的绿色竞争力。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具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优服务”,加强外贸企业能力建设。该负责人说,“我们观察到,当前外贸企业在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强诉求,为此我们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帮助企业增强绿色发展意识,提升降碳转型能力。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绿色低碳规则、产品碳足迹核算、绿证绿电交易等主题举办了6期绿色贸易专题培训,线上线下覆盖3万多家企业。我们还建设了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专家编发《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手册》,用通俗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来解读绿色低碳相关政策与规则,让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搭平台”,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今年以来,商务部聚焦绿色低碳主题,已经在境内外成功举办了10多场贸易促进活动,覆盖新能源产品、绿色家电、绿色家居、可持续燃料等多个行业,吸引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踊跃对接,达成意向成交额近500亿元。商务部还推动有条件的展会特别是重大展会,设立了绿色低碳专门展区,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帮助企业拓展绿色低碳国际市场。

三是“树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中国外贸企业积极顺应国际市场需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商务部面向全国遴选发布了首批31个绿色贸易最佳实践案例。其中包括有家具企业如何利用环保材料打开国际高端市场的实践,有服装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实现减排和降本双重目标的经验,也有钢铁企业使用绿色电力生产低碳钢的创新做法。这些实践经验有助于中小企业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地关注中小外贸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助力更多中小企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该负责人说。

责编:舒馨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