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E起学习平台 > 法治要闻 > 正文
扬州:运河桨声奏响法治乐章
2025-11-05 09:31:00  来源:新华日报  

春风化雨,绿杨城郭。“八五”普法以来,扬州市坚持规划谋局、机制着力,聚焦法治需求、立足本地实际、深耕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扬州特色的普法工作体系,打造法治惠民、文化润心、治理增效的“法润扬城”新风景。

筑基石,“大普法”格局释放治理新效能

扬州将“八五”普法规划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全市各行业部门积极行动,市县乡村同向发力,普法深度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各环节,全面夯实从顶层设计到末端落实的机制保障。

在压实普法责任制链条上,扬州市建立了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三单一书”制度,持续强化重点普法事项跟踪督促、结果评价。5年来,梳理形成共性普法任务40项、个性普法任务295项,多部门联合制作的《“八五”普法我来讲》系列短视频,在全市公交及户外广告屏轮流展播。

每年开展的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活动,立起了普法实效导向的“评价尺”。活动现场,行政机关负责人分享普法工作实践、展示普法创新成果,人大代表、法学专家、新闻媒体等评议团成员现场打分、点评分析,以评促改推动各部门单位种好普法责任田、筑牢普法主阵地。履职线上展示活动浏览量超10万人次。

为让普法更精准、执法有温度,扬州市推动执法现场成为普法“第一现场”,出台《行政执法过程中实时普法工作指引》,实现普法与执法双向互动。市消防支队建立监督检查前“五分钟”普法制度,利用“双随机、一公开”、专项工作检查、举报投诉核查等时机,开展消防监督员实时、全过程普法。市应急局坚持先普法后执法、先服务后执法、先说理后执法的“三先三后”原则,推动“精准执法+优质服务”深度融合。

唱好普法大合唱,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和声。扬州积极推进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了“八五”普法讲师团、人大巾帼微宣讲团、“扬法之韵”大学生法治宣讲团等超2300人的普法志愿团队,培树了“邗江红马甲义工队”“江都慧意法治文创中心”等品牌社会组织。他们活跃在普法工作一线,以法律咨询、法治讲座、法治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为法治扬州建设“扩音扬声”。

润心泉,“法治素养”提升绘就生动图谱

近年来,扬州坚持靶向发力,聚焦重点主题、抓好关键对象、服务中心大局,多维度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坚持全领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市县乡三级举办系列培训班和专题讲座300余场次,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培训、宣传教育、贯彻实施三大体系。多形式普及宪法、民法典,依托“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组织宪法宣誓、开展巡回宣讲、书画征文等活动1.29万场次,创作主题法治文艺节目200余个。

坚持以重点人群的法治素养提升为重点,扬州深化分众化、精准化普法,带动全社会法治意识提升。聚焦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建立“共性+个性”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清单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参与一次旁听庭审、主讲一次专题法治课、参加一次学法考试等“六个一”行动,全市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实现述法全覆盖。深化“法护青苗”工程,培育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400名,创新举办“职校毕业季讲法”,推广运用特殊儿童普法课程,“法治副校长宪法课巡讲”“法治课间餐”等覆盖361所中小学和职校近40万名学生。

为精准对接经营主体需求,扬州创新打造线下市县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中心3家,建成数字化线上馆“扬法营商”,开展“订单式”“按需式”普法4600余场次,深度辐射全市重要产业链及重大项目。针对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特点,开展“以法护新”“法治护航奋斗路”等专题普法活动。围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深化“12348+普法”品牌建设,定制“法润万家·与你同行”“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5大类34项法律服务供给清单,持续提升普法宣传渗透力和群众法治获得感。

蓄动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位于邗江区竹西街道安平社区的玉人路曾是条断头路,两侧坐落着4所学校,道路拥堵不堪、人车混行严重、安全隐患突出。为彻底解决问题,玉人路南延及周边地块整治项目提上日程,却因房屋征收补偿方式和标准问题,相关方意见不一、争议不断。

陷入僵局时,社区居民何春涛作为“法律明白人”主动联系社区,他与10名律师组成法律智囊团,多次参与实地走访、个体访谈、问卷调查和症结梳理,共同撰写征迁工作指南,通过问答形式将晦涩的法律条文和政策规定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清单。在入户查勘评估、补偿方案入户告知、房屋征收现场,何春涛全程参与、答疑解惑、调处矛盾。

2023年6月,29户居民均自愿签订协议。2024年1月底,玉人路南延双向四车道开放通行。“断头路”变“幸福路”,正是以何春涛为代表的一大批法律明白人扎根基层治理、播撒法治阳光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扬州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赋能工程,制定培养“七个一”标准,以“1+N”行动为抓手,开展村(社区)法律顾问“师带徒”活动,为全市12512名“法律明白人”提供了线上学法平台,开展培训3700余场次,推动“法律明白人”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目前,全市“法律明白人”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200件,提供法律咨询17910人次,反映社情民意1800余件,让可感可触的法治温度蔓延至基层治理的每个角落。

与此同时,扬州市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连续3年在全市开展“乡村法治下午茶”活动,提供以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法治观影、法律援助与公证现场受理等为核心的“乡村法治菜单”,满足基层群众的多层次法治需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落实“五民主三公开”“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宝应“小板凳议事会”、高邮“圆桌会议”、仪征“三微”工作法等特色微自治成功实践不断涌现。1413个村(社区)已修订完成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全市共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06个,基层治理活力持续迸发。

植沃土,绽放法治文化独特魅力

暑气正盛,位于扬州三湾公园旁的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迎来了“法治扬帆·同心共铸未来”暑期citywalk亲子研学活动的小团员和家长们。他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同探索运河法治的“千载印记”“千里足迹”“千秋愿景”。“这里不同于传统的普法方式,它让孩子们在感受亲近自然园林的同时,主动学习了解运河法治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

千年运河,德法相伴。依托廊亭水榭等传统建筑元素,展示园将大运河法治自然元素嵌入景观之中,营造出“园中有法、法景相融”的独特氛围,形成集教育性、观赏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沉浸式法治文化体验空间。自2024年5月正式开园以来,已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学法、干部教育培训、青少年学习“打卡”的法治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扬州市深植运河千年文脉,串联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大运河环境资源法庭、运河三湾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等阵地,连点成线打造集展示、教育、服务、治理于一体的扬州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全市获评省级法治文化特色园1个、省级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6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43个。

在珍视传承的同时,扬州坚持创新赋能,对法治名人故居、活动场所、文物古迹等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同时推广“非遗+普法”“传统文化+普法”,借力漆器、剪纸、乱针绣、扬剧、评话等地方特色载体传播法治文化,研发特色产品和纪念品十余类近百种,创作推出歌伴舞《心系民法典》、舞台剧《法治古今》、沙画《普法有你 执法有我》、微视频《雕版与法》《传承》等法治文艺精品。在“网络普法+”加持下,扬州陆续推出《网络普法地图》以及“广小援”“加邮鸭”“嘟嘟”等普法IP,创作衍生互联网普法节目及法治文创,举办青少年网络普法嘉年华、网络普法进市场等活动,打造沉浸式普法的新体验,让法治文化主动走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刘贝 范晓杰

责编:任虹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