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睢宁县全面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让专业的法律力量下沉到全县402个村(居),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这一举措,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以往一些靠人情、靠吵闹、找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式,正被依法依规解决问题所取代。
在广袤的农村,不少村民遇到宅基地纠纷、劳务欠薪,或是社区居民面对物业侵权、家庭继承问题时,要么因不懂法“忍气吞声”,要么因找律师成本高“望而却步”,致使许多小矛盾拖成大问题,小纠纷演变成大冲突。有了“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可以定期到村(居)坐班提供法律咨询,聚焦农村、社区常见的相邻权、宅基地纠纷、婚姻财产、防诈维权等群众关心的内容,用“案例+解读”的形式为他们讲明白。同时,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实时解答群众疑问,实现定时服务、按需服务、即时服务相统一。当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群众才能真正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法治理念才会逐渐深入人心。
“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也有助于基层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依法依规”。过去,一些村(居)在推进征地拆迁、集体资产分配时,因缺乏法律指导,政策制定存在漏洞,不仅引起群众不满,还可能引发行政诉讼。如今,制定村规民约前,请法律顾问提前介入把关;处理矛盾纠纷时,法律顾问协助梳理权责边界,提出合法的解决方案。这种前置模式,让基层治理少了“拍脑袋”的随意,多了依法办事的严谨,从源头减少矛盾滋生;大量小微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公信力也得以提升。
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存在法律顾问“挂名不履职”的现象。有的法律顾问很难真正入村,群众咨询仅依靠电话;有的服务局限于“解答疑问”,缺乏提前预防的意识。要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在“精准”和“长效”上下功夫。可根据村(居)特点匹配专业律师,涉农社区优先安排熟悉土地法、农业法的律师,城市社区侧重配备擅长物业法、家庭法的律师;依据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等,对履职不力的律师及时调整,避免“走过场”。同时,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激励体系,确保基层法律服务可持续发展。
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将法律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有了持续改进和完善,相信这项制度会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乡村每一个角落,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