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千里长淮终入海 一渠碧水润江淮
2023-08-21 18:47:00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宋佳 陆洋 巫梓婷  
1
听新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盛夏时节,走进江苏省淮安市,在苏北灌溉总渠两岸,农民们正抓紧进行田间水稻秧苗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一渠碧水滋养着长势良好的青青秧苗,秋收的希望也蕴藏其中。“江淮熟、天下足”,流水声声中,万顷碧波经由长达168公里的灌溉总渠安然入海,河面上运输船只往来如梭,渠道大堤下,是灌溉总渠沿线340多万亩良田和安居乐业的百万居民。

这是一条使淮河水沿槽归海、造福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人工“天渠”,它是新中国首条开挖的治淮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治淮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70载筚路蓝缕、70年春华秋实。如今当你来到这里,举目远眺,大运河的流水承载着南来北往,入海水道与灌溉总渠圆了淮河入海的千年梦想,美丽壮观的亚洲最大运河立交与密集的淮安站群隔河相望,伫立在水上的一座座水利枢纽,在碧波中守护着流域安澜,回馈着与水共生的人们。

峥嵘岁月,薪火相传。70年来,总渠人在水利部和江苏省水利厅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学控制运用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两条骨干河道”沿线枢纽工程,用担当和勇毅守护碧水,用扎实卓越的成绩捍卫荣光。这条造福万代的人工“天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治淮伟大历程的缩影,书写出江苏大地上壮美的治淮诗篇。

伟大丰碑 人工“天渠”

800多年前黄河夺淮,让淮河失去独立入海通道,两岸饱受水旱之灾。新中国成立以来,“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出路,修建入海水道”成为治淮的一个关键举措。1950年淮河再度泛滥后,毛泽东主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四次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治理淮河的规划,决定修建一条淮河的入海道。这条从洪泽湖到黄海、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涝的干渠,就是苏北灌溉总渠。

1952年,高良涧闸建成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主体工程于1951年11月2日开工。当时的苏北行署发布了“苏北治淮总动员令”,饱受水患之苦的民众纷纷报名参加挖河,甚至还有民歌传唱至今,“从高良涧到扁担港,三百六十六里摆战场,千里淮河通东海,气死东海老龙王”。先后参加建设的民工共有130万,他们奋战了80多个晴天。在基本没有施工机械,主要依赖人工锹挖、车推、肩挑的情况下,建设者以史无前例的热情和干劲,克服巨大困难,完成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的任务,这是能填满约5个西湖的土方量。

1952年5月10日,苏北灌溉总渠建成竣工,西起洪泽湖畔高良涧闸,东至黄海之滨扁担港,全长168公里,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下泄淮河洪水,并灌溉沿线淮安、盐城两市。这是利用淮河水资源,满足淮河下游地区灌溉,同时又分泄淮河洪水,兼有航运、发电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让在中原和苏北大地上横行肆虐了七百余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彻底改变了数百年来黄河、淮河洪水并患苏北平原的局面,从根本上实现了变“水患”为水利。70年间,总渠经历了淮河流域多次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为淮河安全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效益,当之无愧地树立起一座巍峨的治淮丰碑。

这里既是新中国治淮成就的缩影,也是新时期治水不断精进的典范。淮河入海水道于1999年10月全面开工,这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保障耕田的战略性防洪工程。它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呈两河三堤,全长162.3公里,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2003年6月建成全线通水。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如平行的两条“巨龙”,成为淮河的洪水走廊、生态长廊,守卫着两岸的富足安宁。

1953年5月,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以下简称“总渠管理处”)成立。如今,总渠管理处与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合署办公,管理着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沿线,白马湖、宝应湖周边控制工程,南水北调东线第二、三梯级泵站等36座工程,同时还承担着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行业管理及白马湖、宝应湖湖泊管理等任务,所管工程包括4座大型抽水站、2座110千伏变电所、30座涵闸、1座船闸,分布于扬州、淮安、盐城3市的8个县(区)境内,发挥着防洪、供水、灌溉、排涝、挡潮、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为流域地区防汛抗旱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防洪保安 排涝保稳

盛夏时节,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洪保安是总渠年复一年的大考。今年7月下旬以来,总渠管理处领导带队组成4个检查组,对大运河淮安段、总渠沿线30个引水口门开展检查巡查,控制引水流量,减轻里下河地区排涝压力。同时,24小时值班值守,精密调度全处36座工程的运行,严格控制洪泽湖汛限水位。入汛以来,灌溉总渠渠首泄水30.11亿立方米,为强降雨预腾调蓄库容,保障沿线平稳度汛。

这只是总渠人经历的考验之一,近30座各司其职的水利工程和精细的科学调度是他们应对各种气候的底气。当淮河洪水来临时,打开高良涧闸经灌溉总渠可下泄洪水800立方米每秒入海;必要时,启用淮河入海水道,可下泄洪水2270立方米每秒,双通道行洪入海。灌溉总渠最大年泄水量114亿立方米,年均泄洪6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淮安一、二、三、四站自建成后累计抽排涝水140亿立方米。

70年来,历史见证了灌溉总渠多次护卫江淮安澜的重要时刻。1975年7月9日,灌溉总渠渠首高良涧闸实测最大流量1080立方米每秒;2020年7月下旬,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灌溉总渠泄洪52亿立方米,避免启用入海水道工程,保障滩地内大片耕地粮食安全;2021年,灌溉总渠长时间处于大流量运行,渠首工程泄洪超86亿立方米;2022年,灌溉总渠全力迎战淮河春汛,泄洪8.1亿立方米,渠首全年总泄洪39亿立方米。

2022年,高良涧闸春汛泄洪 孟凯 摄

2021年的台风“烟花”曾带来一次大考。受台风影响,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等周边地区遭受强降雨过程袭击,7月27日至28日降雨量普遍达到215~360毫米,区域涝情严重。加之,洪泽湖上游淮河大流量来水过境,洪水与涝水叠加,防汛与排涝矛盾突出。总渠管理处科学调度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沿线控制工程及白马湖、宝应湖周边控制工程,统筹兼顾行洪、排涝、航运和水利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确保两河两湖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7月30日9时,白马湖山阳水位7.73米,超警戒水位0.23米。淮安二站开机1台、淮安四站开机3台,以173立方米每秒大流量抢排新河周边区域和白马湖涝水入苏北灌溉总渠,北运西闸以工程设计最大过水流量140立方米每秒,全力自排白马湖涝水入大运河。南运西闸以203立方米每秒全力自排宝应湖涝水入大运河。高良涧闸以278立方米每秒尽力排泄洪泽湖洪水,并根据下游水情适时调整加大出湖能力。淮河入海水道北泓漫水闸、淮阜控制调度闸建成以来首次非行洪工况下启用,分别以150立方米每秒、93立方米每秒全力抢排淮安渠北片涝水。最终,本次调度共抽排白马湖涝水、宝应湖涝水14.4亿立方米,保证了两湖地区生产生活安全稳定。

防洪保安,排涝保稳。总渠管理处以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有力保证了淮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护了江淮安澜。

灌溉保粮 抗旱保收

70多年来,淮河流域已从昔日水患频发的“水口袋”转变为“米粮仓”,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如今,“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成为现实,水到淮安抽水站后,已是“东西南北任调遣”的一番景象。当淮水丰沛时,开启高良涧闸可灌溉淮安、盐城两市340万亩农田;当淮水不足时,开启淮安抽水站可抽引长江水为苏北地区提供灌溉水源。

苏北灌溉总渠建成以来,共引排水4800亿立方米,淮安站抽引江水760亿立方米,浇灌出旱涝保收的淮北米粮仓。淮安市的“天下粮仓,淮米飘香”已成为城市名片,全市年均粮食产量98亿斤,约占江苏全省13%,超过苏南五市总和,每年超过一半以上粮食供应外地,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如今的淮安区,南乡已由当年只能长一季小麦、水稻要看老天的“脸色”才能确定有无收成,变成了现在的旱涝保收;北乡则由原来只能长些低产的旱谷作物,变成如今的水旱轮作,年年高产无忧。

2019年,苏北发生罕见60年一遇气象干旱,总渠管理处各泵站长期满负载抗旱运行,保障淮北地区工农业航运用水。2022年江苏省内先后发生春夏旱、夏伏旱,以至演变成四季连旱,淮安市气象干旱程度一度达重旱到特旱。总渠管理处管泵站淮安站、淮阴站全力投入抗旱运行,一江清水接力北送,累计抽水56.6亿立方米,为历史之最,为淮北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秋粮丰收提供了可靠水源保障。

调水保供 通航保运

总渠管理处还担负着南水北调东线第二级、第三级工程的管理重任。在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现代化的淮安一站、二站、三站、四站,共同组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第二梯级抽水泵站。源源不断的江水正是在这儿完成“高升”,朝着北方前进。不远处的淮阴抽水站和淮阴三站则为第三级工程,是功效多样的综合利用工程。

淮阴抽水站主要作用是从苏北灌溉总渠抽引淮安抽水站转送来的江水,经二河、中运河向北调送,以满足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地区的工农业用水,以及补充京杭大运河淮阴段的航运用水。在特殊干旱年份,还可以向洪泽湖补库。在东线第一梯级泵站江都站抽引的长江水,经过京杭大运河、第二梯级泵站淮安站抽引调入淮安船闸北侧大运河,保障淮北生产生活用水,也可调入灌溉总渠经第三梯级泵站淮阴站抽引入洪泽湖继续北上。

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新闸

清清江水在这里流转、北上,汇入千里之外的河流湖泊,润泽更多百姓的幸福安康。

更壮观的相遇也在这里汇聚。一桥凌空飞架,两座桥头堡矗立两岸,三水纵横交错,无数船只往来通过,这里就是亚洲最大水上立交——淮安水利枢纽。淮河入海水道、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垂直而行,蔚为壮观,运河三千里、最美水立交尽在眼前。

“这三条人工河道在这里形成立体交汇,三条河道互不打扰,各行其道。江河湖海在这里互连互通、互济互调。2022年7月30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开建,将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淮水两岸的富庶繁荣将再添新保障、新动能。”总渠管理处大运河立交管理所所长李璟说。

淮安二站

工程密集、规模雄伟、彪炳卓著,以苏北灌溉总渠为代表的淮安水利枢纽,已成为水工程、水生态和水文化融合的展示园,发挥着防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一代代总渠人努力拼搏,接续奋斗,硕果累累。管理处先后被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绿色江苏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灌溉总渠建成70年来,经历了多次淮河大水的考验,可以说是人类抗击自然灾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正因此,如何精心管好、用好工程,成为历届总渠领导班子的不懈追求。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创新创优活动,实施精细管理提升、‘3﹢2’强才和示范引领三项工程,推进管理效能不断提升,使全处干部做到明职尽责,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保障了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总渠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韩成银说。

水上立交

七十载激情争先,总渠人无愧时代。淮水汤汤终入海,一渠碧水利万代。入海水道与灌溉总渠两条黄金水道,不仅使淮河入海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更勾勒出绿水清波的生态“绿带”,赋予江淮两地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让繁华盛景在古往今来交相辉映,照亮江淮两岸更美好的明天。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