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四季初始,人间是春,长江江面上波光粼粼,飞鸟在岸边的礁石上驻足,江里游弋的江豚不时跃出水面,露出迷人微笑,激起阵阵涟漪……
得益于长江大保护与长江保护法的施行,记者一行漫步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扬子江公园”,见此生机勃勃的景象,宛如人在画中游。
江苏因江而兴、因江而盛;长江大保护,江苏重任在肩。近年来,江苏立下愚公志,锁定靶向点,力除岸线整治“沉疴”,狠抓落实长江堤防岸线防洪能力提升、生态岸线打造,高压严打违法行为,共建有序长江岸线保护,让水与绿、江与城、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在这里“琴瑟和鸣”,谱写出一曲具有江苏特色的新时代长江之歌。
图|长江南通段
筑牢防线治水保安澜
千里运河,逶迤穿行。“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美誉的千年古城——扬州。
扬州市区南面濒临长江,淮河入江水道在此穿城而过,是典型的“洪水走廊”。本地暴雨这一内忧和洪水外患制约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经济发展。如何才能不淹不涝,成为这座城市摆脱桎梏、走出发展之路的破题关键。
自1998年洪水后,扬州开展了长江堤防全面达标建设,但其中堤防土方填筑以地方政府自办为主,工程标准不相统一,防洪安全隐患依旧存在。
瞄准病灶,精准发力!2017年,扬州全面启动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2019年,一期工程完工,加固堤防29千米,加固建筑物40座;同年12月二期工程开工。预计今年底,这一涉及沿江六个县(市、区)、功能区,工程总投资53亿元的扬州市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将全面完工。
扬州市水利工程建设中心总工办主任孙浩岚表示,工程建成后,扬州堤防防洪标准将达到“百年一遇”。这意味着一道坚固的“防洪城墙”就此筑就。
“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的实施是一项既利当前又惠及长远的工作,它起到了‘外防’的关键作用。”扬州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李永芹指出,“瓜洲泵站的建成使用,标志着扬州主城区‘外防、内排’水安全大格局已经全面形成。”
泵立洲头昭日月,固城惠民润苍生。今年初,瓜洲泵站获得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最高奖——鲁班奖,这也是这一批次全国水利系统唯一获奖项目。
图|瓜洲泵站
2020年,长江遭遇全流域性大洪水,扬州城区遭遇连续强降雨。“当时出现了超历史潮位的严峻汛情,城区洪涝已经失去了自排能力,瓜洲泵站开机运行49天,抽排涝水3.24亿立方米,避免了32万亩农田受灾,212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扬州市长江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副主任严智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觉得历历在目。
通过全面梳理城区水系,突出外防、内排的关键节点工程,扬州畅通大动脉、提升主枢纽、改造积水点,使城市排涝逐步畅通,城市防洪实现交圈,筑牢起守护安澜长江的安全屏障。
扬州跑出了防洪工程建设的加速度,掌握了“洪水能挡、涝水能排”的主动权。与此同时,江苏各地的长江治理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南京全力推进长江干堤城市段和公共段防洪能力提升、长江重点岸段水下岸坡加固,推动骨干城市防洪排涝河道整治,系统开展城市内涝治理;南通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全面建设智慧管控精准调度系统,建立防洪调度优先,生态调度常态化的调度运行机制……
长江大保护,江苏速度与力度,前所未有。
清水绿岸 “短板”变“样板”
长江入海口海门段,沿江生态景观带两旁绿树成荫,微风轻拂江海浩荡,水天一色鱼鸥翔集……一幅优美的生态景观画卷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长江边徐徐展开。
“我从小就在青龙港这片长大,见证了老港口从上个世纪末车水马龙的繁华,到港口荒废后工业烟囱林里的萧条冷清,再到如今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好。”家住厂南新村的周耀先生隔三差五就会邀约亲友到广场上小聚。
重化工围江曾是长江岸线整治面临的一项极为棘手的问题。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时指出,要下决心把长江沿岸有污染的企业都搬出去,企业搬迁要做到“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还水于民,还绿于民。南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长江岸线——2020年以来,南通海门取缔“散乱污”企业18家,清退畜禽养殖场17家,拆除港口码头14个,清拆面积超7.8万平方米,完成码头区生态修复约30万平方米、生态护岸7公里,实现了青龙港岸线从“污染源”到“生态带”的蜕变。
第一次来到修缮一新的青龙港的市民张莉莉一家,也被眼前宜人的江滩生态环境吸引。“开车路过,看到这么好的风景,值得为此停留。”
“建设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是推进长江大保护、打造美丽江苏南通样板的重要举措。”南通市水利局副局长陈亚铭介绍,继2022年后,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贯通建设再次入选民生实事项目。
如今,启东圆陀角示范段、如皋龙游湾示范段、通州象屿段江堤、海安新垦闸段海堤、如东县洋西海堤等五彩缤纷的江堤海堤都已成为市民游客热衷的“打卡地”。“经过2021、2022年两年时间的建设,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已建成285千米,今年还将新增贯通里程145千米,实现基本贯通。”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站副站长严冬妮说。
从环境“短板”到生态人文“样板”,南通市青龙港生态人文的嬗变,也是江苏推动长江大保护落地见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以前是工业区,污染比较大,虽然离得近但从不到这边来,也就几年时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江面清澈了,环境特别好,现在退休了经常带孙子到江边来散步。”家住南京市浦口区的杨宏夫妇对江北新区扬子江公园啧啧称道。
多措并举,成效显著。南京港三公司等20座工业码头全线“清零”,数条入江支流河道成功整治,南京江北新区的滨江岸线从“生态伤疤”变为“黄金岸线”,南京江段水质提升至“二级”,江豚数量增至62头,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大江大河的生态治理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也承载着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浦口的桥林街道,有着长达18.9千米的长江岸线,占据浦口区长江岸线总长77%以上。原本“十里造船带”,在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江岸“保卫战”后,变得绿意盎然。
图|长江南京段绿色岸线
家住附近的聂女士见证了这里的“复绿”全过程。“以前这岸边都是大大小小的船厂,乌烟瘴气,现在焕然一新了。”“天气好的时候就会带着女儿出来放风筝,听说这边还能看见江豚。”刚搬来附近的武女士也表现出了对这片绿地的喜爱。
自2016年开始,桥林街道对全街范围18.9千米长江岸线开展整治工作。“从沿江非法码头整治,到江豚保护区整治,再到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历时5年,桥林街道共完成整治项目47个。”南京市浦口区水务局俞芳琴说,“绿色生态长江岸线回归了,群众的幸福感也提升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久久为功 依法护春江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这就是初春的三江营湿地公园——长江、夹江和太平江的交汇处,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湿润的滩地上,灌木恣意生长,南来北往的飞鸟在林间栖息。
图|扬州三江营整治岸段
这里不仅是淮河入江核心区,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作为长江大保护特色示范段建设工程,扬州围绕打造南水北调“清水源头”,织密法网,切实守护着长江岸线的“安与绿”。
多年从事水政监察工作的李永芹依旧无法忘记从前长江打击非法采砂的窘境。“扬州也曾经是非法采砂的重灾区,不法人员通过各种手段来逃避执法打击。长江扬州段采砂船只均为‘三无’船只,水利部门依据当时的法律法规查处缺少有效抓手,涉砂船舶治理缺少源头监管,沿江船企非法改装大型隐形采砂船问题曾一度严重。”
为彻底铲除非法采砂的滋生土壤,断掉不法者的“念头”与“根脉”,守护“一江碧水”,扬州市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持续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两法”衔接工作,建立起“千里眼”监测、大数据“跑腿”的长江河道非法采砂视频监管系统;创造性提出“一月两报”制度,建立常态化船企排查机制,确保对全市涉砂船舶违法行为实现监管全覆盖、零容忍。
针对非法采砂多发生在交界水域和非法采砂船流窜作案的特点,南通先后与苏州、泰州签订《交界水域水政执法巡查联合联动协议》,与上海建立定期联合巡查机制,构建沪、苏、通、泰“两岸四地”联勤联动机制,开辟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新格局。
着力建章立制、共治有序长江。建立常态有效的治江机制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治本之策。多年来,江苏全力推进机制创新,不断强化制度保障,用法治力量守护一江春水——在全国第一批启动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编制,全力破解“重化围江”,完善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长江岸线保护利用水平 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长江岸线资源的有效保护、科学利用和依法管控;出台《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建立长江堤防岸线“周巡查、旬抽查、月通报”网格化管理机制,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行为;在全国率先高标准构建起河长制体系,累计解决长江流域河湖突出问题3.8万余个、建成幸福河湖252条;今年1月1日,《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也是继长江保护法出台后,全国第一部贯彻长江保护新理念的地方性法规。……
这些只是江苏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依法治江的生动一笔。
今年3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回头看”,对近年来江苏省长江干流岸线管理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长江这条经济、文化的玉带在江苏串珠成链。如今的长江岸线,“堤固、岸绿、景美”。且看江苏执起“生态”之笔,勾勒绿色新画卷,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