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毛主席对淮河流域治水事业的殷殷嘱托,有着千年古堰之称的洪泽湖大堤,是淮河流域最为重要的防洪屏障。这座始建于东汉、扩建于明清的石质古堰,位于洪泽湖东岸、淮河干流与京杭大运河接合部上游,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演变,以它独有的姿态,泽被人民群众,散发着熠熠光辉。
洪泽湖大堤
千年巨变:平原巨型水库的“发家史”
黄河夺淮以前,淮河水畅河清,大堤规模尚小。南宋时期,黄河夺淮导致洪泽湖与其他小湖连成一片,堤堰延伸,湖泊面积扩大。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摸索出一条“舍南救北”“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治河理念,迫使淮河上游水流冲击黄河泥沙,补充运河水量,洪泽湖大堤最终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以扩大洪水出路、提高防洪标准为主要目标,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加固。分别是1951—1955年,针对石工墙段存在的病患进行加固。1965—1969年,拆除石工墙,整修堤身,加固三河闸、高良涧闸、新建高良涧越闸、高良涧水电站以及周桥洞和洪金洞等引水灌溉涵洞。1976—1979年,堤后加做二级戗台,开挖排涝河,深塘清淤,填平固基。1991年大水后,加固大堤险工段和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闸等主要控制建筑物。2003年大水后,堤基和堤身防渗处理,堤防整治加固。在经过综合治理后,洪泽湖下游的淮河干流形成了四条主要河道,分别是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淮河入海水道。
洪泽湖大堤具备了二河、三河两个口门、四条通道,实际上成了一座具有防洪、蓄水、水产、航运和生态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巨型平原水库。
泽被万物:综合效益发挥显著
洪泽湖大堤与三河闸、沿堤建筑物一起,共同构成了洪泽湖控制枢纽工程,持续发挥着防洪、灌溉及城市供水、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
——防洪减灾
新中国成立后,洪泽湖大堤先后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淮河流域洪水,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作用,三河闸年均泄洪近200亿立方米,极大地减轻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为里下河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资源灌溉
开凿的苏北灌溉总渠将洪泽湖水灌溉至下游各处,大力发展了洪泽湖灌区,另外依靠对淮河下游水资源的拦水和长江提水,洪泽湖成为重要的水源地和调蓄湖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效益
伴随着对水生态保护的进一步要求,洪泽湖等重点湖泊也被定位为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生态绿心,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的向往。
——航运效益
洪泽湖航线众多,大堤上建成的三河船闸、高良涧船闸及复线船闸、三线船闸、张福河船闸均承担了各自的航运职能,保障着水上经济的发展。
水韵华章:科技传承与文化回想
洪泽湖大堤的千年建设历程,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的演变史,更是一部科技探索与文化积淀的交响诗篇。
明代工匠提出“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科学理念,当时修筑的石工墙,在堤脚打下密集的梅花桩作为地基,继而构筑外墙挡水、里层挡土的双层石工墙,砌石时则采用丁、顺相间的独特技法,每块条石都经过精心打磨;清代工匠更在墙后加筑砖柜,通过条石与砖块的巧妙搭接,再以石灰糯米汁胶结固化,形成坚不可摧的整体结构。这些匠心独运的工艺,至今仍在堤岸的肌理中诉说着古人的营造智慧。
千年建设历程为洪泽湖留下了丰厚的水文化遗产、凝聚了不朽的精神文明,一代代水利人在不懈奋斗中,创设了崭新的水文化载体,传承发扬水文化精神,注重发掘水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体系。
畅淮园内,治淮纪念碑的巍然矗立,老石工墙的默默诉说,微缩水系图的细致呈现,每一处景观都是治淮历史的生动注脚。相邻的建筑园区则展现了另一种风貌——砖木结构的民国风格建筑错落有致,园内嘉木成片,植有松树、梅花、玉兰、海棠,布局简约而意境深远,历经岁月沉淀,依然散发着古朴雅致的气韵。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与千年堤岸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水利文化殿堂,见证着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生生不息。
洪泽湖大堤彰显着千百年来水利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站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上,水利工作者们将进一步挖掘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弘扬恪尽职守、不屈不挠的治水精神,总结历朝历代的治水实践成果,持之以恒、开拓进取,奋力谱写新时代治水兴水的新篇章。
来源:江苏省水利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