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省市区镇四级联动,成功完成大泉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经营权3年2372万元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
大泉小流域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竹镇西南部,自然山水资源天独厚的,北与四五、三星小流域相接,东与大河桥、乌石寺、山湖小流域相接,西与汪岗、孟家坝小流域相接,南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相接,小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约占竹镇镇总面积的11.74%,小流域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区域内山水相依、植被广袤。
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南京市发改、水务、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通力合作,六合区政府和竹镇镇政府全力推动,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为原则,围绕大泉小流域打造“1+5”示范区,积极开展大泉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利风景区生态补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型灌区改造等项目建设,累计投资达1.41亿元。经过系统治理,小流域内水土保持率达98.31%,林木覆盖率提升至43%以上,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II类及以上标准,被列为江苏省空气质量标准对照区,“山清水秀、林茂田丰”的生态本底进一步彰显。
以大泉小流域“水美文化”“茶文化”“稻田文化”和“乡土文化”为基础,结合当地少数民族风情,构建了“茶”“水”“旅”“体”新型业态体系。比如,特色农业方面,青萝卜、雨花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与品牌化运营;乡村旅游方面,依托大泉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打造“大泉人家”民宿集群和“春赏花、夏摘果、秋品茗、冬体验”四季旅游线路,开发民族风情体验游项目;还有民族风情体验游、茶文化研学、优质民宿等项目也陆续落地。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多维度开发利用。
这次成功交易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生态产品转化流程”:从建立生态产品清单,到价值评估、公开交易,再到收益分配。整个过程涵盖了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共12项产品,核算流域内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总量1.93亿元。在交易模式上,采用了“国有平台公司+金融资本+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方式,在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权属3年2372万元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大泉小流域茶园经营、民宿经营、水库经营等项目活动中,盘活流域内沉睡生态资产。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设立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反哺机制,明确至少400万元用于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实现了“生态治理—价值转化—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
大泉小流域的实践证明,生态资源不仅可以保护得好,还能“变现”得漂亮。它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带动了经济,提升了居民幸福感,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