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肩负着淮河安澜的使命。据了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2025年度建设任务70亿元,今年将全面迎来建设高峰期。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年度投资3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51.4%。
面对建设体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组织复杂等难点,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工程建设质效、安全和进度?又有哪些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让我们走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淮安枢纽、滨海枢纽现场看看这些水利新“神器”!本期带来“智慧管理”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在施工现场,水利的“神经末梢”几乎无处不在。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监控设备,海量数据被实时汇聚至指挥中枢。项目管理人员像是拥有“透视眼”一样,清晰地掌握每一处工程的细微脉动。而在过去的水利工程管理中,项目方遇到复杂的工程问题时,往往只能依靠经验来决策,这无疑增加了决策失误的风险。
据介绍,滨海枢纽在建筑物里安装各类传感器,为建筑施工及后期运行期间提供健康诊断,实现基础数据感知、矩阵化管理。仅滨海枢纽工程北船闸就布设了超700个传感器,包括应变计、钢筋计、裂缝计、土压力计、水位计、渗压计、位移计等不同功能传感器,协同检测并帮助项目部掌控枢纽建筑物的健康状态。
基于智慧工地现场物联网云平台,项目部对接施工现场智能传感器设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处理监测数据,实现可视化呈现、多方提醒,实现施工现场的全面安全监督。
去年年底气温骤降,对混凝土养护是不利的,项目部就是通过应变力计的数值来判断健康状态,并提醒施工单位现场采取相应养护措施;再比如,通过布设在墙后土压力和墙体内部应力传感器,判断墙体安全性状,指导施工方的墙后填土上升速度。
为了适时全天候监控基坑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项目部安装GNNS位移监测仪器。该仪器无论晴天雨天都能接收卫星信号,实现24小时监控,第一时间把位移情况传输到云平台上。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推广,不断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淮安枢纽项目部,以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解决痛点,更创造了多项行业首创应用。
例如在地下连续墙精准控制方面,面对厚砂层易塌孔风险,创新“物联网+BIM+AI”协同控制,自动纠偏抓斗与超声波测斜仪联动,垂直度控制精度达千分之一,远超行业千分之四标准,保障超薄超深地连墙结构安全;在堤防工程智能管控上,通过构建三维动态模型,实时监测碾压厚度、速度、遍数,结合AI算法自动纠偏,压实度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填补行业空白。
此外,滨海枢纽项目部还联合院士团队开发混凝土工程抗裂性仿真计算软件与系统平台,开展抗裂风险评估、方案设计;研发提升混凝土抗裂功能和耐久性新材料,全面提升混凝土性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