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泓“南水”向北流 古老运河十载焕新韵
2024-11-22 13:27:00  
1
听新闻

一江清水北上,是民生命脉所系,更是世纪工程、国之大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润苏北,济齐鲁,构筑了我国东部水网“主骨架、大动脉”。自江苏江都水利枢纽起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泵站群逐级“托举”长江水涉级北上,将汩汩清泉输送至苏北、胶东半岛、天津等地区,为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23个地级市和其辖内的101个县(市、区)补充城市生活、工业和环境用水,兼顾农业、航运和其他用水,惠及沿线超6800万百姓。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东线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数据显示,10年间,江苏累计调水入山东超80亿立方米,2019年以来通过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调水出省达6.87亿立方米。

十年,能发生哪些变化?十年,又可以弹奏出怎样的旋律?近日,记者走访东线工程部分泵站和沿线灌区,了解“南水”千里奔流润泽沿线大地的动人故事。

跨越13级阶梯,80亿方江水往北流

抽水能力508立方米/秒,设计入江流量12000立方米/秒,承担着分泄淮河70%以上的洪水任务……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被誉为“江淮明珠”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地处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三水交汇处。

这座有着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3座船闸及输变电工程、引排河道,容量55800千瓦的大型枢纽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通过9级翻水,千余公里干支线河道将江水送至南四湖下级湖,经过省内7座城市,受益面积6.3万平方公里。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泵站,南水北调东线宝应泵站与江都站共同组成第一梯级泵站,呈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

“2019年碰上难得一遇的大旱,当年,泵站全年运行205天,保障了省内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项用水需求,为苏中苏北地区4300万亩耕地粮食增产增收保驾护航。”南水北调宝应泵站站长刘钊介绍,“不仅为省内提供供水,截至今年5月,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出省超80亿立方米,还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

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是水利枢纽发挥重要作用的节点时段。眼下即将迎来泵站开机,南水北调宝应泵站正进行开机前的有序准备和调试工作。“设备目前都属于完好状态。最近,我们在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省防指的指令来了,能够第一时间投入运行,发挥出最大效益。”刘钊说。

一汪碧水,不仅要让省内“喝饱”,还要发挥更长远的效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扬州引长江水逐级提水北送,出东平湖后‘兵分两路’,一条北上穿越黄河到达鲁北,一条向东抵达胶东半岛,主干线全长约1467千米,翻越13个‘台阶’一路北上,滋润数十座大中城市,保障沿线亿万群众饮水安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副主任钱利华介绍。

数据显示,今年5月28日,山东境内台儿庄泵站完成苏鲁省际接水任务,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圆满完成2023-2024年度调水出省任务。

“黄金水道”奏响城市发展“主旋律”

沿着京杭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往北,便来到南水北调受水区宿迁。大运河纵贯宿迁全境,是全国唯一拥有隋唐通济渠、元代黄河故道和清代中运河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运动主航道的城市。

然而,宿迁过境水资源量远大于当地水资源量,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我们感觉不到缺水是因为依靠‘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调水补湖,每一滴水都长途跋涉而来,来之不易。”宿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毅介绍。

此外,依托京杭大运河,宿迁的航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苏北运河成为世界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

11月的运河宿迁港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塔吊起伏,货轮进出,集装箱“列队”码齐。

水运发展,港口建设是重要一环。作为京杭大运河流域水陆联运和江海河中转的枢纽港,运河宿迁港也是京杭大运河中上游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是宿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目前,中心港区已开通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每周航次超50个。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超22万标箱,为宿迁市生产企业节约物流运输成本超3.6亿元。”宿迁市港口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好介绍,“为确保污水不入河,我们采取了多重举措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比如作业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统一进入污水管网、做好扬尘处理、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区水域巡查等。”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水质。确保水质稳定,才能送出有质量的水。省内泵站开机前一周,水质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就开始忙碌了。

“开机前一周,我们要先进行本底值监测,开机后7天进行常规监测,此后每过5天监测一次,每月一次月度监测。”南水北调江苏水文水质监测中心检测员孙梦告诉记者。

在该监测中心的二楼实验室内,检测员们针对不同指标进行滴定和分析数据。“一般来说,样品高锰酸盐指数小于等于6时是三类水,我们一般测出来数值在3-5不等,基本稳定在三类水,符合达标要求。”据检测员透露,其中宝应泵站样品有时能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将经济发展与南水北调水质保障作为重中之重看待,宿迁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全力开展生态治理,推动了市域水环境显著改善,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水”与“文化遗产”一脉相承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其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40%以上。而灌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民生。

在江苏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灌区星罗棋布。数据显示,江苏拥有大型灌区34处、中型灌区279处,设计灌溉面积4856万亩,覆盖了全省三分之二的耕地面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

里运河—高邮灌区是我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京杭大运河扬州至淮安段也称为“里运河”,里运河高邮段全长43.4公里,从车逻镇三十里铺到界首镇子婴闸,沿线共有8座涵闸,引大运河水源通过三级渠道为52万亩灌区农田提供灌溉。

家住高邮太丰村的村民居长霞就是灌区受益者之一。她觉得,现在的农业灌溉用水十分方便,“我们的上游渠就是车八干渠,只需提前到闸门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闸站什么时候放水。”自从当地政府改造了车八干渠,村里的农田灌溉再也不用百姓操心。“干渠有先进的水位监测设备,村里的灌溉水够不够用、怎么调配,工作人员都能科学调控。”

“根据往年数据,结合近期降水量等,我们会合理制定灌区引用水计划。”高邮灌区管理处主任胡锦辉介绍,确保“一江清水北送”的同时,也要保障好沿线农业灌溉,这需要空间均衡调配,精准制定灌溉计划。

此外,里运河-高邮灌区还在现有智慧灌区平合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扩展数字化、多元化建设,逐步建立全灌区的信息立体感知体系,开展数字孪生灌区总体设计,建设灌区共享数据底板,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支持,通过增强现实同步仿真展示,实现管理业务场景化模拟、预演和运行。

千里运河文脉悠悠,千年灌区奔流不息。为擦亮灌区世遗金字招牌,打造传承样板,高邮还划定里运河—高邮灌区灌溉设施及其伴生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不断加强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力度,向世界展现世遗魅力。

一个个古老的灌区,通过工程节水、制度节水、管理节水,既保障了河湖安澜、灌区丰收,也守护并传承了古老的运河文化,护航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长远发展。

新华报业·新江苏 记者 黄泽文

标签:
责编:李梦迪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