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长堤永固赤子心——宋乃德的为民丰碑
2025-08-19 15:40:00  
1
听新闻

在江苏盐城滨海县的海岸线上,绵延着一条被称为“宋公堤”的生命线,它不仅是抵御海潮的屏障,更是一座镌刻着共产党人赤诚与担当的无形丰碑。它的缔造者就是时任阜宁县县长的宋乃德。

1941年,日寇肆虐,盐阜沿海海啸频发,上万亩良田被毁,数万百姓流离失所。刚刚成立不久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目睹惨状,痛心疾首,将修筑捍海大堤视为头等大事,立誓为民除患。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财政几乎空白,国民党政府曾草草修建了“韩小堤”,“韩小堤”一冲即垮,贻害无穷。于是宋乃德县长力排众议,承诺“修堤不用老百姓出钱”,发行公债,以工代赈。于是他带头节衣缩食,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夜奋战在泥泞的工地上。

没有机械就靠人挑肩扛,缺乏粮食,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紧急调拨军粮支援。然而更令人困扰的是以往贪污问题导致的民工不足。为此,宋乃德牵头制定土方测算和工资发放制度,完全公开工资经费和修堤数目,绝不私拿一分钱。一传十,十传百,许多民工不请自来,上万军民齐心协力,克难攻坚。

1941年7月31日,历经千难万险,全长45公里的海防大堤全线竣工。不久,超历史水位的大潮汹涌而至,新海堤岿然不动。滨海人民感念宋乃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恩德,自发将大堤命名为“宋公堤”,并刻石立碑,永志纪念。

宋乃德身居领导岗位,但始终两袖清风,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从未利用过职权为亲属谋取私利。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深感责任重大,更加勤勉履职,深入基层调研,为老区发展和民生改善奔走呼吁,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和特殊化要求。展柜里一件旧毛毯和一块破旧的怀表,一个旧水杯就是他清贫生活的写照。

80多年过去,宋公堤巍然如初,守护着滨海大地的安宁与富庶,它所庇护的海岸已崛起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它早已超越了物理的堤坝,成为一座精神的灯塔。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侵阜东。

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道尽了人民对“草鞋县长”宋乃德最朴素也最崇高的敬意。他节衣缩食修堤的决绝,与民共苦的坚守,拒绝特权的清正,正是共产党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赓续这份赤子情怀,以“青廉”为底色,将“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标签:
责编:苑青青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