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安邦,兴水利民,他们是治水贤能。公而忘私、奉献于民,他们是清正楷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编写的《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
廉洁故事》精选23位治水人物嘉言懿行,赓续水利廉洁文脉,传承水利廉洁基因。小编撷取书中精华以飨读者,进一步扩大水利廉洁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
生平
王景(约公元30—85年),字仲通,祖籍琅琊郡不其(今山东青岛即墨区)人,出生于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组织实施了河汴治理工程,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得以长期安流,历史上对王景治河充满了赞誉之辞。自古以来,黄河横亘在中原大地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造成了不计其数的灾难与困苦。
治水业绩
东汉时期,黄河泛滥愈加频繁。荥阳附近的汴渠是黄河的支流,其源于沟通黄河和淮河的古鸿沟。鸿沟系统在战国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漕运网,被誉为“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触舶相会、赡给公私”。汉平帝时,黄河在今荥阳境内再次发生剧烈变化,河道大幅度向南摆动,黄河与济水分流处的堤岸严重坍塌,造成了黄河、济水、汴渠乱流的险恶局面。黄河频繁决口泛滥打乱了下游水系分布,河水侵入东汉漕运要道汴渠,造成汴渠内泥沙淤积严重,洪水不断向东泛滥,两岸民众食不果腹,朝廷屡次派人治水都没成功,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从东汉初期到明帝中期,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较快,黄河治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到了汉明帝手里。明帝执政后想要治理黄河,只是因意见不统一,直到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才决定修治,汉明帝召见王景并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当时已有一定的治水名气,他目睹黄泛区百姓生活之艰辛,破除当时盛行的按“经义治河”桎梏,反对恢复禹河故道,主张一劳永逸彻底解除黄河下游的隐患。他详细分析了水灾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河为汴害之源,汴为河害之表。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河汴兼治,则得益无穷”。汉明帝听后大喜,当即赐予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书籍,征发民工数十万,正式任命王景开始主持疏通河道、修渠筑堤的浩大工程。
首先是筑堤,即修筑“自荥阳(今河南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海口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及汴渠的堤防。王景认识到,黄河泛滥加剧的原因,是下游河道由于常年泥沙淤积而形成“地上悬河”,河水高出堤外平地,洪水一来,便造成堤决漫溢。于是,王景另外选择一条比较合理的引水入海的路线,并在两岸新筑了大堤。这条新的入海路线河床上下游落差更大,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相应提高,河床淤积速度大大减缓。特别是这条新河线,改变了“地上悬河”的状况,使黄河河道低于地平面,从而减少了溃决的危害。这次修筑大堤,固定了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床,是东汉以后黄河能够得到长期安流的主要措施之一。
其次是治理汴渠,汴渠连系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是汉代,特别是东汉以后中原与东南地区漕运的骨干水道。经过认真反复“商度地势”后,王景为汴渠规划了一条“河、汴分流,复其旧迹”的新渠线,即从渠首开始,河、汴并行前进,然后主流行北济河故道,至长寿津转入黄河故道(又称王莽河道),以下又与黄河相分并行,直至千乘附近注入大海。在济河故道另分一部分水行原汴渠路线,专供漕运之用。为了实现这个规划,王景等组织施工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泥沙,将曲折河段取直,在要害之处筑起大坝,疏通引导积聚的水流,并建造水闸。这样洪水来了,各支流的水门(水闸)既削减了洪水流量,又分走了大量泥沙,减缓了黄河河床的淤积速度。这是促使黄河长期安流的另一重要措施。
王景治河之后,汴河保持了通畅,黄河相对安澜近800年。后任庐江太守期间,王景还修复芍陂、发展农业,不久境内便五谷丰足。
廉洁事迹
尊重规律 守正日新
王景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治水专家,其河汴分流治水工程的成功,体现了他颇具特色的治水理念和智慧结晶,主要是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科学创新的实践上。受家庭影响,王景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才华横溢的王景,在接受汉明帝委任治河之前,已经在治水方面小有名气,被司空伏恭看中,纳于门下。永平初年,浚仪(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浚仪渠(汴渠的一段)被黄河水冲毁,影响人们的生活安定和农业生产,朝廷下诏修复。根据司空伏恭的推荐,朝廷即派王景协助王吴修浚仪渠。王景科学规划,详细调查,实事求是,提出了“堰流法”方案,很快修好了浚仪渠,以后一直没有再遭灾,受到百姓赞扬。“堰流法”是王景的一大创造,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这次治渠成功,虽是小试牛刀,但使王景获得了“能理水”的美名。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解放思想、科学创新,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是王景治水的指导思想。王景发明了两个办法:一是创造新河道,二是建造水门。王景认为,黄河之所以决口、改道频仍,根本原因在于黄河经行黄土高原,浊浪急流挟沙而下,下游河道日淤日高,行洪水量日淤日减。为提高行洪能力,则要加高加固堤防,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一旦遭遇大洪水,薄弱堤段面临决口的风险,如不能及时堵塞决口则必然导致改道。为此,王景选择了一条流路最短的入海通道。他认真进行了河势勘测,凿除河道中的阻水土丘,清除浅滩砂石,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加强险工险段的防护。这条黄河新水路坡降大、河床低浅,距离短、弯绕少,泥沙也就不容易淤积。解决了旧河道距离长、弯绕多、地势高、容易淤积泥沙、造成悬河的危机。从王景治河措施看,其与西汉时期贾让著名的“治河三策”上策“滞洪改河”不谋而合。
汴河在黄河的取水口位置是个关键问题,如果位置选择不当,要么黄河北迁取不来水,要么黄河南徙,渠口被淹,河、汴混流,汴渠淤塞。王景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的方式,即在汴渠引黄的百里范围内,约隔十里开凿一个引水口,实行多水口引水,并在每个引水口修筑水门。这些水门自西向东依次是建宁石门、荥口石门、宿胥口、阳沟口、济隧口、十字沟口等,通过启闭水门的数量,来控制引入汴渠的水量。多引水口的设计,借鉴了西门豹漳水十二渠多渠首引水的工程结构,以在黄河这样的多沙河道上引水时,此淤彼疏,最大程度地满足引水需求。当时荥阳以下还有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王景将这些支流相互沟通,在汴渠与各支流相通处设立水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分流、分沙的举措与贾让提出的多张水门“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中策相通,是促使黄河长期安流的重要保障。
王景的治黄方案中让黄河、汴渠分流又相互补充的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选择水闸位置与筑堤、取直、疏浚等人工手段相结合的理念,兼顾防洪、灌溉、通航功能的多目标治理理念,利用支流和渠道分洪分沙保持主河道畅通的理念等,是符合治水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的。
事必躬亲 勤政负责
王景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目睹黄河汴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深知治河之事刻不容缓,每多拖一天,黄泛区的百姓就多受一天的苦难,他把解除黄河下游黄泛区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王景的这种“重民爱民”思想在治水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黄河决溢使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然而,封建统治集团出于狭隘的利益,往往阻挠黄河治理和堵口,加剧了百姓的苦难。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五月,河决瓠子后洪水改道,流经泗水注入淮河,泛滥16郡。汉武帝正忙于对匈奴作战,虽曾堵口但没有成功。时任丞相田蚡因其食邑不再遭受水灾,便以“天命说”来为个人利益服务阻扰堵口,致使汉武帝放弃治河,黄河此后持续泛滥长达23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因其元城祖坟不再受水灾,王莽便无意再堵塞,结果导致河道大幅度向南摆动,黄河与济水分流处的堤岸严重坍塌,形成更为复杂的水流混乱局面。来自底层的王景深知百姓之疾苦,当汉明帝下定决心治理河汴,垂询其治河良策之时,他便勇敢承此大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得到了汉明帝的认可和支持。
在治水过程中王景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勤政负责,真正做到了“在官不可不尽心”。王景到任后,一刻也不敢休息,仅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工程量巨大、专业性极强的治水工程勘测选址、施工任务。长达近60年的黄河泛滥问题彻底得到解决。此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800余年间,史书上少见黄河发生重大水灾的记载。
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四月,历时一年之久的治河、治汴工程宣告结束。近60年的黄河水患随之得以平息,兖、豫两州大量土地涸出地面,百姓的生产生活秩序得到了恢复。黄河泛流区变成可持续耕种的良田沃土,沿河百姓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耕耘自己的田地,朝廷不仅减少了大量的赈灾支出,财政税赋的基数也迅速增长。“三水之上,舳舻千里,挽输不绝,京师无匮乏之忧矣。”黄河、汴河、济水3河之上运输的船只首尾相连,朝廷再也不害怕河水泛滥。东汉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明帝统治后期,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王景治河的工程量浩大,黄河千余里,汴渠七八百里,合计约2000里的筑堤、疏浚工程,虽然总投资“百亿”,但影响也是巨大的,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顺畅。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除去战乱的影响,黄河流域始终是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封建时代,农业的发达,就代表着人口的繁盛,社会的繁荣,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比拟。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东过洛汭,叹禹之绩。”称赞王景治河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王景由此知名,升侍御史,封河堤谒者。
民为邦本 治河为民
王景不仅以卓越的治水能力闻名,同时以其崇尚法治理念、保护自然,严于律己、造福百姓的行为深受后人敬仰。
“循吏”之名在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中就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对循吏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奉法循理之吏”。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仁爱为民、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推行教化的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循吏有政绩又有高尚的品德,因而受到百姓的爱戴。作为褒奖,王景的事迹便记载在《后汉书·循吏列传》。他不仅主持治理黄河、汴渠取得成功,解决了黄河、汴渠的水患问题,还节省了开支,减轻了老百姓负担。之后,王景历任侍御史、河堤遏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曾上书论迁都之非,教化百姓推广牛耕、蚕桑养殖和纺织技术,鼓励百姓开荒种稻,逐步改善了任职区域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在王景的建议下,汉明帝“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诏令沿河王侯属国及郡县都设置管理河堤的官吏,依照西汉治河旧制,对黄河、汴渠进行管理维护,为黄河安流提供了制度保证;“诏以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新渠开通,诏命凡是这条汴渠两侧的田地,统统给贫民耕种,禁止强宗豪右大地主上下其手染指其中,如有触犯即获严惩。
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升任庐江太守。到了庐州后,王景发现很多田地都是荒芜的,没有人来耕种,调查之后才知道当地的百姓一直没有用牛耕田的习惯,开垦土地的效率不高,由此造成粮食产量不足,很多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王景决心帮助农民改进农业设施,他组织百姓对那些破旧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还制定了相应的农业管理制度;在当地积极推广牛耕、蚕桑养殖和纺织技术,鼓励农民多开垦田地种稻。在王景的带领下,发展农田灌溉,逐步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粮食产量大增,百姓家里也有了余粮,庐州百姓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在安徽寿县城南30千米的地方,有一处在水利界闻名遐迩的灌溉工程——安丰塘,古称芍陂。为楚国孙叔敖(公元前630—前593年)所修建,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引淠水,东北行经白芍亭东,积而为湖。到东汉时,因风浪冲刷,堤坝年久失修。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太守期间,“驱率使民,修起荒废”。一时间,芍陂灌区津渠交织,“垦辟倍多,境内丰给”。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修治芍陂。同时,“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王景制定合理分配用水的法规,并刻石示众人,即把这些规定刻在石碑上,立在田地边界处,让老百姓遵守减少纠纷。如今芍陂仍在使用,2015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王景卒于庐江太守任上,去世后深受百姓的怀念和敬重。他在太守任上的贡献也显示出责任担当、克己奉公的“廉政”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