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似乎自古就是土肥水美、物阜民丰、经济富庶之地。事实并非如此。现今江南丰腴润泽的水土离不开历代先民的持续开垦,也离不开众多能臣志士的苦心治理。一千年前,致力于农田水利研究和治理的郏亶、郏侨两父子,就为吴地的农田水利事业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贡献。
郏亶出身农家,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进士,授睦州(今浙江省淳安西南)团练(地方军事长官)。但他并未去上任,而是每天在野外考察河道、地形等水利形势,探究前人治水的遗迹。后他到广东安抚司任职。时值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朝廷诏书天下,征集理财省费、兴利除害的良策,郏亶立即从广东上书《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受到宰相王安石赞赏。后他又上书《治田利害七事》,朝廷诏令有关部门加以研究。熙宁五年(107年),他任司农寺丞(相当于农业部长助理),负责兴修两浙水利,次年因事被罢官。回到家乡后,郏亶继续研究治水治田方案,并在自己居所西边名叫“大泗骧”的地方进行试验。他按照自己以往上书的办法修建圩岸,开沟耕种,最后收到了良好效果。于是,他以事实再次向朝廷申诉,终获认可,被复召为司农寺丞,后升为江东转运判官,以后又升为太府寺丞。
郏亶著有《吴门水利书》四卷,俗称《郏亶书》,他还绘制了水利图件,已失传。现存著作有《郏亶书二篇》,即其两次奏书——《苏州水利六失六得》与《治田利害七事》。为更好地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他实地考察了太湖地区治水的历史,考察河流达260多条,他从地域差异和地形特点等方面对江苏苏南区域的水利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兴修农田水利,主张疏浚与筑堤相结合,尽可能让低田的水流入吴淞江,而使江流湍急,这样既可冲刷河床,又可加速排水。他研究了苏州各地区的差异性和特点,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指出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等;他赞赏唐代的治水方策及其创建的“塘浦圩田”,主张先做塘浦圩岸用于挡水和引水,然后再疏浚太湖下游入海水道,把水排泄入海;他还论述了气象气候变化的作用,提出在水利建设上要预防异常的大水、大旱;他提出苏州土地利用的规划设想,体现了适应社会多种用地需求的原则,并突出了耕地的重要性。
郏亶密切联系水利建设实际,认真调查研究苏州地区和太湖的地理特点,总结太湖地区的治水历史和水利方策,不仅受到了北宋政府的重视,而且得到了后世的赞扬。
在研究区域差异性问题上,郏侨继承了其父的学说:一是论述了苏州邻近数郡的地形、水系特点和差异性;二是论述了太湖流域平江府(今苏州市)五县湖泊的特点和差异性。他也很重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其因果关系的探讨。他不仅记载了流注太湖的上游水源及其流经之地,而且注意到山地河流的水文特点,并从水利设施的历史沿革着眼,讨论了由天然河流与人工渠道组成的太湖水系的特点和变化,肯定了历史上改造水利环境与水利建设的成就。
郏侨研究太湖流域的水利特点和一些内在规律,紧密联系现实的水利建设,总结出太湖流域的治水方策,主张减少太湖上游的来水,在下游开辟吴江塘路,开辟吴淞江,多置桥梁以通畅湖水出路。他的治水方策已考虑到太湖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旱涝年份与平常年份的水文、气象的差异性,注意到江、河、湖、海之间的相互影响,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分流、拦蓄、疏导及防淤等措施,避免了只顾“下游疏导”等的片面性,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他的著作《郏侨书》得到了当世和后世的重视,他也常与其父郏亶一起被推介,载于方志和水利等多种类型著作中。
在研究区域差异性问题上,郏侨继承了其父的学说:一是论述了苏州邻近数郡的地形、水系特点和差异性;二是论述了太湖流域平江府(今苏州市)五县湖泊的特点和差异性。他也很重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其因果关系的探讨。他不仅记载了流注太湖的上游水源及其流经之地,而且注意到山地河流的水文特点,并从水利设施的历史沿革着眼,讨论了由天然河流与人工渠道组成的太湖水系的特点和变化,肯定了历史上改造水利环境与水利建设的成就。
郏侨研究太湖流域的水利特点和一些内在规律,紧密联系现实的水利建设,总结出太湖流域的治水方策,主张减少太湖上游的来水,在下游开辟吴江塘路,开辟吴淞江,多置桥梁以通畅湖水出路。他的治水方策已考虑到太湖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旱涝年份与平常年份的水文、气象的差异性,注意到江、河、湖、海之间的相互影响,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分流、拦蓄、疏导及防淤等措施,避免了只顾“下游疏导”等的片面性,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他的著作《郏侨书》得到了当世和后世的重视,他也常与其父郏亶一起被推介,载于方志和水利等多种类型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