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让我们认识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今天,让我们重新以治水廉吏的身份,深入了解他。
天下为公 兴水惠民
宋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任西溪镇盐仓监官。他在巡守西溪盐仓与海滨盐田中发现,在唐永泰二年至大历十四年(766—779年)间修建的沿海大堤常丰堰,因年久失修,很多地段已经崩溃塌陷。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灾情十分严重。退潮以后,盐田都不能蓄水制盐,良田也变成了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以为生,纷纷逃散。范仲淹看到后内心忧虑不已,越出职权范围向上级反映,建议修复捍海堤。宋天圣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个修堤工程。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宋天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一百五十里的捍海堤终于修好,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害,保护了农田和盐场。逃散在外的居民也纷纷返回家园恢复生产,原来葭苇苍茫的荒地,又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为他修建了祠堂,并将捍海堤取名为“范公堤”。二十年后,海门知县沈起又新筑捍海堤百里,与范公堤首尾相接。后世范公堤又屡次修固和延展,逐渐形成了起自阜宁,经盐城、东台、海安、如东、南通,直抵启东吕四的长堤,号称八百里,发挥着“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其名仍旧还称范公堤。
范公堤位置示意图
宋景祐元年(1034 年),范仲淹被调到桑梓故地,担任苏州知州。此时苏州刚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夏洪秋汛相加的大灾,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被抛弃,农耕失收,百姓困苦。他奔走在灾区前线,根据水情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第二年,他亲至工程第一线,与当地人民协力疏通了白茆、福山、黄泗、浒浦、奚浦、茜泾、下张、七丫等港浦,导诸邑之水。针对港浦一旦有海潮上涨,就会导致河道泥沙淤积的特点,他在疏浚的同时,主张必须在新疏导的河道上设置闸门,并驻扎屯兵,专门负责管理浦闸,每年春天清理闸门外的淤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仲淹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认真研究江南的圩田古制,结合自己的治水经验,倡导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实践,通过设闸、筑圩等措施,妥善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从而保障了太湖周围苏州、常州、湖州、嘉兴的农业生产。为纪念其功绩,人们将浦闸称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作“范公圩”。
范仲淹一生,起伏跌宕、三起三落,但自始至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品格,在政治、文学、治水等众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治水廉吏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