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一江清水万重山 | 守护好一江碧水 南京奋力书写长江大保护的“时代答卷”
2024-05-31 18: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穿过观音门东北,登上万里长江第一矶,这里临江峭壁,三面悬绝,一条水清、岸净、景美的风光带映入眼帘。5月27日,“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南京,活动深入长江岸线,探寻南京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谱写“与江共生”的生动实践。

一面是山,一面为水,两道生态界面有机共融,这里便是位于南京城北的地标式节点——幕燕滨江风光带。沿岸铺青叠翠,景观不断,生态如画,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千疮百孔的“城市矿山”。“以前从江北向南去市区,车一上南京长江大桥,就能看到幕府山大片大片裸露的白色山岩,到处白茫茫的像是盖着白雪”,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举贤向记者回忆。20世纪初,幕府山发现有大量用于炼钢和制造水泥的优质白云石矿和石灰石矿,由此发展起了以白云石矿为代表的众多采石场,每年开采矿石达400多万吨,仅幕燕滨江片区,就建设有上百家砂场码头和数十家工企厂房。

伴随着良好经济效益而来的,是难以忽视的环境问题。长期的开采,使幕府山主峰从205米下降到186米,形成了相当于30个足球场面积的采石宕口。“每次使用炸药后,碎石乱飞、粉尘飘扬,风从江上吹过,主城区都是灰尘”,范举贤回忆。如今,这一采石宕口已经被整合成为达摩古洞景区,幕府山也由“荒山”变“青山”,绿树环绕、景色旖旎,这样的转变,正是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是“十年复绿、百年承荫”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幕燕滨江厚植绿色发展动能,下大功夫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据了解,幕燕沿江地区累计投入资金超40亿元,完成约110户砂场码头、71家工企单位以及579户居民搬迁整治,回填土方约186万立方米,恢复植被267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近283万株。生态修复后的幕燕滨江风貌区新增绿化面积约80万平方米、湿地水系约13万平方米、绿道及慢行系统约20公里、长江生态护岸长约6公里,整体提升风貌区绿化覆盖率约9个百分点。幕燕滨江风貌区已蝶变为绿意盎然的“滨江明珠”,成为南京对外展示滨江岸线修复、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重要名片。

顺江而下,在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又一幅“人退鱼鸟进”的美好画卷展现在眼前。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南京市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江干流江苏段最上游,是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典型代表,以多样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丰富的湿地类型为特色。

“这里曾经是隶属江宁区铜井镇的一个村,后来因为防汛压力大,对全体住户实施了生态移民”,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员张皖宁告诉记者,原住民全部搬迁后,新济洲便开始了生态修复之路。一边污染退,累计拆除、整治长江岸线“散乱污”企业52家、8.5万平方米;一边生态进,绿化造林、环境提升1.84万亩,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公园湿地面积已从建设前的1063.5公顷增加为1876.1公顷,湿地修复面积超过800公顷,湿地率达69.97%,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截至2024年4月,新济洲湿地公园内各类生物资源共有1704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57种,每年在湿地内定期栖息水禽超过5万只以上,东方白鹳、普通鸬鹚、白琴鹭、花脸鸭、罗纹鸭、斑背潜鸭等6种水禽在公园范围内已形成稳定的越冬种群,数量均超过全球区域种群数量的1%。

与新济洲一起蝶变的,不仅是芦荻摇曳、群鸟嬉戏的湿地景观,还有渔民的“身份”。余金发曾经是一名个体捕捞户,“住在洲上的、江边的大多是靠江吃江”,他曾以为自己会当一辈子的渔民。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江宁段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余金发的渔民生涯也到此结束。如今,他加入了“长江守望者联盟”,从“捕鱼人”变成了“护江人”。“现在水清了,长江中的鱼儿越来越多,像江豚这样的珍稀鱼类过去很难看到,现在也明显多起来了,休养生息的长江和小岛正越变越好”,余金发说。

从江中小岛到“生态大宝库”,新济洲的生态变迁,正是“与江共生”的生动实践,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新注脚。据了解,南京市已累计清退长江生产岸线37.6公里,生态岸线比例从66.2%增加到80.3%,沿江绿色廊道联网成片,一江碧水两岸新的南京篇章正在勠力书写。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