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江湖安澜、泽润苏韵,这场调研为江苏“治水兴水”把脉定向
2024-05-08 11:25: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柏丽娟 王心婷 江苏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邹安琪  
1
听新闻

凭海跨江、拥湖枕河。水韵江苏,如梦如画。

作为全国唯一兼备江河湖海的省份,水,是江苏最具神韵、最为灵动的底蕴。蜿蜒碧水涤荡出这片土地的物阜民丰,也赋予了她守护江湖安澜的使命。

5月6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到省水利厅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突出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突出固本强基、提质强能,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眼下,江苏已自南向北进入汛期,全省上下严阵以待,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逐步提升到现代水网加快构建,再到河湖管理提质增效,新时代江苏治水兴水的画卷在江河湖海间点染开来。

“防减救”齐发力,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现场调研时,信长星听取全省水利工作情况汇报,围绕雨水情监测预报和信息共享、防洪关键部位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河湖治理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文化传承弘扬等与大家深入交流。

他强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治水兴水有了新内涵、新任务。要科学把握流域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统筹流域与区域、城市与乡村、防洪与排涝、河湖治理与生态保护,系统考虑来水、蓄水、泄水、用水,着力夯实“防”的基础、增强“减”的效果、提升“救”的能力。

治水之基,工程为本。今年一季度,江苏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2.7亿元,一个又一个泽被南北、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正在江苏大地蜿蜒排布。

盐城市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阜宁段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有序忙碌。50公里外,滨海县东侧陶圩河与调度河交汇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陶圩河闸站建设现场钢架林立,数十台大型机械设备升降腾挪,冲刺完成水下工程。

鸟瞰其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各在建标段正火力全开。这条数百米宽的水道将引滚滚淮水一路向东,坦荡归海。作为江苏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和调蓄能力,减轻中游防洪除涝压力,为洪泽湖及下游地区2000多万人口、3000多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描摹出江苏水利“大干项目”全域图景的精彩一角。图纸延展,淮河流域,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川东港整治、黄墩湖滞洪区调整与建设等工程全面建成;长江流域,一批河势整治工程与干流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太湖流域,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全面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成通水……流域防洪能力不断提升,防汛救灾基础进一步夯实。

以“防”为基础,增强“减”的效果、提升“救”的能力也在全链条发力。

入汛前夕,无锡东绛河岸,一套水文遥感监测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采集太湖新城防洪控制圈内河道的水文信息,并同步传输至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的信息化平台。像这样的圩内水文监测站,无锡今年共建设80个,并在今年汛期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防汛工作中的“耳目”和“尖兵”,水文监测“把脉”江河,是确保安澜的重要推力。今年以来,江苏补充建设349处水文监测站点,同时构建淮河、太湖等5个流域(水系)和城市特大暴雨防洪避险、长江崩岸治理等5个专项预警调度智慧决策系统,进一步提高预警的精准性、及时性。

再着眼全省各地,一系列创新设备有效提高了汛情险情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连云港开发水旱灾害防御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记录、标记位置、上传报警等功能,有效激活一线巡查“神经末梢”;盐城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健全完善气象、水利、资规、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监测预报体系,对沿海地区和历史上曾出现重大风险的区域加密预测预报频次;南京高标准建设完善水库视频监控、水雨情测报、表面变形、渗流压力、白蚁危害监测防治等安全监测设施,建立市级统一监管平台,提升水库安全管理水平。

在应急抢险体系上,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组建省市县三级水利专业抢险队123支、6857人,开展抢险队伍标准化建设并组织省级培训5期538名骨干,全面开展防汛物资清查、调整、补充,优化储运布局。建立区域联防联指机制,开展全省防办人员轮训4期480人,构建高效顺畅的组织指挥体系。

守护万顷碧波,绿色发展润泽未来

在这片被江河湖海滋养的沃土上,江苏水利的发展不仅承载着防洪排涝的重任,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信长星强调,要系统谋划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落细落实河湖长制,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彰显“水韵江苏”特色。

立于无锡太湖之畔远眺,无垠碧波荡漾,辽阔水面似细腻绸缎,在阳光下铺展。截至2023年,太湖已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缩放时间的比例尺,不难看出,江苏在河湖治理保护上,早已从治水向“智”水悄然转变。

无锡梅梁湖湖面,世界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正在工作。“太湖之星”每日可稳定清淤5000立方米,并在船上实现淤泥压滤固化。入湖口处,形似帆船的高压控藻井向外“伸出”三条粗壮的“链子”,对水面蓝藻进行拦截导流,将它们引至深井中。“深井压力可以降低水面蓝藻繁殖密度,防止近岸大面积发生蓝藻水华。”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介绍。

始于治理,终于转型。近年来,江苏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桃花水母再现太湖;下大力气破解“重化围江”,长江累计腾退生产岸线81公里,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64.1%;大运河恢复水面98.6平方公里、生态岸线58公里,黄金水道焕发时代光彩;洪泽湖打造“百里画廊”“醉美湖湾”,每一帧风景都令人沉醉……因地制宜、因水施策,江苏突出抓好太湖、长江、洪泽湖、大运河“两河两湖”治理,不断擦亮“水韵江苏”鲜明底色。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幸福河湖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河湖治理保护新路子。截至2023年,全省已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515个(条)。新建550条农村生态河道、78个生态清洁小流域、20个美丽移民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河湖,在江苏大地全域铺陈。

碧水绕城,生态优先。在江苏水利的绿色发展之路上,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引擎。

16个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20家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节水型乡镇、节水型农业园区建设……在江苏,节水型载体创建的覆盖面正不断拓宽,全省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成率已达87%。

从空中俯瞰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的永钢集团,清澈湖泊与河道镶嵌厂区周围,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的水耗低至每吨钢仅需2.1立方米的水,远低于行业标准,每天节省下来的水量足以填满20多个标准足球场。”永钢设备环保部部长苟新超说。

大力推进非常规水利用,实现开源节流并重,是全省水利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苏不断优化水源结构配置,将水资源刚性约束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前提,把公共资源的管控要求向前延伸,改变农业大水漫灌、工业以需定水模式。同时调优水源结构,地下水从最高峰的近10亿立方米年压减至2.5亿立方米,非常规水源利用增加到15亿立方米。

近十年来,江苏在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高位、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情况下,全省用水总量始终控制在国家下达620亿立方米以内。

传承弘扬水文化,让“江河记忆”生生不息

水能千古恒常,水为万物所需。站在历史之维,长江于此蜿蜒出锦绣风景,运河烟波在千年岁月里婉转,太湖如镜晕染朝晖夕阴,黄海无边欲与苍穹比邻。而在悠久的治水、用水历史进程中,江苏地区也出现了形态多样的水文化遗产,从运河、陂塘、堤坝圩堰等水工程遗存到桥梁、码头、渡口等与水相关的生活设施,江苏水文化熠熠生辉。

为了“江河记忆”生生不息,江苏率先开展水利遗产普查和申报,将一处处历史悠久的水利智慧,转化为江苏治水史上的璀璨一笔:里运河—高邮灌区、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湖大堤、江都水利枢纽入选国家水利遗产……截至目前,省水利厅认定、公布省级水利遗产120余处,并联合省文物局开展省域范围内水文化遗产调查,共计调查登记近9000处水文化遗产,建成水文化遗产管理信息系统。

在水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基础上,江苏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江河交汇间立起新的文化标识。于长江,江苏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N”规划体系,创新编制长江文化价值阐释弘扬、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等专项规划;于大运河,江苏出台全国首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连续多年举办国内唯一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创造性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努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江苏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场馆,建成7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与21家省级水情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常态化水情教育,推动浸润式水文化传播教育。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水文化理念,打造大运河水上立交、瓜洲泵站等地标工程,苏州段运河堤防加固时,叠加文化旅游、健康休闲、遗产保护等功能,促进水文化与水工程的有机融合。

与此同时,江苏持续挖掘水文化底蕴内涵,建设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86家,推出“运河谣,江南语”等15条水利风景区精品线路,扬州古运河三湾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动展现运河水城风貌,以恢弘的水工程、优美的水环境,让治水文化“润物细无声”。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柏丽娟 王心婷 江苏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邹安琪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