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在太湖边的贡湖湾湿地公园里,候鸟栖息觅食,鱼儿遨游水中,游客度假游览……公园里的“原住民”和“外来客”共同享受着这一片“绿色天堂”带来的优美环境。
今年是落实国家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起步之年。无锡是太湖治理的“主战场”。近年来,无锡进入治太新格局:通过巩固源头治理成效、实施生态修复扩容等举措,从“水”到“岸”全面筑牢太湖生态安全屏障,为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写下新的生动注脚。
铁腕治太
守护母亲湖碧水安澜
暑气蒸腾的盛夏,当下的太湖水情、藻情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日日坚守在最前线的太湖水质监测人员了。
冒着高温、顶着酷暑,一路途径拖山北、拖山南、乌龟山、椒山西、竺山湖心等16个点位,每一站都要停下来做10项监测并进行水质取样。太湖的水情、藻情、流向等内容都尽在他们掌握之中。
“这两年,水质真是大变样!你们看,今天从渔人码头出发,一路开到这边都没有看到蓝藻聚集。”监测船船长荣崇信感慨道。
在大溪港湿地公园,这里所处水域是无锡市太湖贡湖锡东水源地,近1/3无锡居民的饮用水都出自这里。记者站在湖边看到,湖面上的吸藻船、曝气船等设施暂未开工。走进监控室,大屏幕中的太湖,岸边绿意盎然、鸟类繁多,湖面上也是非常清澈。
新吴区住建局工作人员杜聿辰告诉记者,往年新吴区藻水分离中心要产生3000至4000吨藻泥,而去年仅有1000吨左右,今年至今暂未处理藻水,因此设备暂时还没有工作。
数据见证着“太湖之变”:今年1—5月,太湖无锡水域、北部湖区水质实现“双达Ⅲ”,太湖无锡水域总氮1.38毫克/升,同比下降4.83%;总磷0.050毫克/升,同比持平,好于全太湖均值。
无锡治太从不缺乏决心与信心。2007年以来,无锡市累计投入1125亿元治太资金,实施结构调整、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生态修复、蓝藻打捞、安全供水等6大类7108个重点工程,国家级治太骨干项目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等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治太工程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今年无锡还将持续加大治太投入,目前已安排年度各类治太项目169项,计划年度投资约110亿元。
串珠成链
打造环太湖“绿色走廊”
声声蝉鸣的夏日,马山西太湖湿地公园的湿地呈现出另一种美:一草一木,飞鸟蓝天,水清岸碧映入眼帘,而在如镜一般的湖面下,层层设置的格栅正在悄无声息地吸附着水中杂质。在睡莲、鸢尾、梭鱼草等水生植物的持续净化下,湿地流通的水,汇入一旁的峰影河,为周边地区的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栖息地。
这里是无锡市最大的污水厂尾水净化项目,同时也是生态安全缓冲区的样板工程。通过监测,西太湖湿地公园建成后,对于达标出厂尾水的总磷和总氮去除率基本达到20%。这座有“颜值”又“能干”的湿地公园,如今已成市民热门打卡地。
而在东北方向60公里外的锡山区,一处崭新的湿地保护小区也刚刚建成,这就是锡山区鹅湖镇嘉陵荡湿地保护小区。这里水域相连,南连望虞河,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率达97.08%。在完成清淤工程、水域及沿岸清障工程、生态湿地工程后,嘉陵荡湿地保护小区对于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改善周边水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锡山区鹅湖镇圩厍村党总支副书记殷明明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村里腾退了100亩鱼塘,才换来了如今绿意盎然的嘉陵荡。“像我们打的木桩都是杉木桩,比较环保,沿线还种了不少水生植物。”
经过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治理,无锡湿地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自然湿地保护率逐年上升。全市湿地面积为10.75万公顷,相当于160万亩,占国土面积22.5%,主要集中在太湖和长江片区,以河流和湖泊湿地为主,目前无锡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1%,位列全省第三。
湿地与海绵城市的理念高度契合,当雨季来临时,湿地起到一个含蓄水源的作用。当旱季来临时,湿地又可以起到水土保持的功能。无锡太湖水域周边散落着31个湿地保护小区、3个国家湿地公园及6个省级湿地公园,如同镶嵌在陆地与湖区中的纽带,让太湖与城市和谐相连。
沿太湖走访,可以直观地看到,不仅水清而且岸绿,处处是公园,生态持续恢复。“在《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和《无锡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的加持下,今年无锡还将提升湿地质量,新增几处湿地保护地,比如长江窑港口生态湿地,还有锡山的鹅湖嘉陵荡片区、马山的西太湖湿地保护小区。”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相关人士介绍道。
“尽管治太成绩有目共睹,但要加快实现太湖水环境根本性好转,还要继续爬坡过坎。”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即将出台的省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对治太工作提出更高目标。下一步,将坚持生活、工业、农业、湖体“四源”共治的思路,在省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基础上,迅速完善出台市“1+9”三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使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