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从吴文化的发轫到“碧溪之路”的开辟,从“纺织时代”到“汽车时代”进而演变到“声学时代”,几十年来,常熟“常创常新”,紧跟产业发展脉动,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踏实。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苏南科创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排头兵”,常熟秉承“创业、创新、创造”的“碧溪之路”精神,盘活传统产业,不断寻求新突破。近日,“何以示范·强县解码——江苏县域发展调研行融媒体行动”采访团走进常熟,对话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解开这座“老牌服装之城”的蝶变密码。
记者:刚刚过去的2023年,常熟发展情况如何?
周勤第:2023年,常熟的发展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稳中有进”。
去年,常熟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亿元、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7.4亿元、增长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9亿元,进出口总额214亿美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第四,位列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三,县域投资竞争力、新型城镇化质量、绿色发展、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二,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榜第一。
“稳中有进”的具体表现是,我们的制造业开票占全市开票60%以上,说明在常熟的经济活动中制造业保持了很高的比重,这是“稳”的根基。
“进”则体现在产业集群在攀高逐新中持续壮大。常熟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85%规上车企切入新能源赛道,全年规上产值1033.9亿元、营收1600亿元、占苏州的30%;新能源产业规上产值超770亿元,76%化工企业转型新能源材料领域,新材料产业园获评省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经开区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声学产业全年规上产值超458.8亿元。电商产业中直播电商交易额超600亿元、增长20%,抖音平台交易额增长近40%,“市采通”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突破1.4万家、出口额超38亿美元。
记者:据了解,常熟目前正着力构建“3+5+2”产业体系,该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又将如何发展?
周勤第: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向新而行”不是摒弃旧的传统产业,而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把传统产业做得更好。
这几年,常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的根基和底盘不断夯实。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形势和常熟实际,产业的方向和着力点也在做一些调整,具体是构建“3+5+2”产业体系。
“3”大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要在保持燃油车发展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快抢占新赛道,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轻量化方向上转;装备制造产业要重点突出整机、母机,带动核心零部件和机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生态,同时发力新能源、半导体等专用装备及配套;纺织服装产业留住企业总部、“小单快反”产线及必需产业配套外,逐渐转移生产制造环节。
“5”大重点产业:新能源产业要瞄准锂电、光伏、氢能、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服务等领域发力;声学产业要重点瞄准车载声学、减震降噪、海洋声学等领域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重点瞄准汽车电子、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发力;数字经济产业要重点瞄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领域发力;生命健康产业要重点瞄准医药制造、医药器械等领域发力。
“2”:第一个是生产性服务业,围绕“3+5”产业,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物贸等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第二个是文旅产业,发展品质旅游,整合好山、水、古城等资源,让更多人体验到常熟“一城山水”的风景和“自在生活”的惬意,达到“聚人”和“留人”的效果。
记者:聚焦高质量发展,常熟提出全力推动八个方面“突围”,“八个突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周勤第:按照“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要求,常熟在“3+5+2”产业体系上,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服务化,力争到2026年实现“3356”目标,即GDP达3300亿元,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超6千亿元。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重点抓好“八个突围”:
整车要向新能源突围。要积极推动奇瑞捷豹路虎加快电动化转型步伐,也要积极推动观致汽车加快产能盘活释放。
汽车零部件要向智能化突围。要坚持增量、存量两手抓,支持传统零部件企业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转,瞄准行业巨头寻求新的增量突破,全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零部件企业。
新能源要向新技术突围。要推动传统光伏企业技改升级,积极支持钙钛矿叠层电池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重点支持锂电头部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围绕电堆和核心零部件布局保持氢能技术优势。
化工园区要向绿色高效突围。要突出高产出、绿色低碳、高水平安全,加快园区企业产业链整合,帮助企业争取母公司支持,引导园区企业围绕新能源产业需要布局高附加值新产品,实现产品的高端化、绿色化。
市场开拓要向网络交易突围。要着力加强生态营造、合规引导、创新服务,推动线下贸易向线上交易突围。要在深化“抖快淘”等大平台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市采通”、常润股份跨境电商平台等本地平台,让生活消费品、工业消费品都通过本地线上平台“卖全球”。
重点企业要向生产性服务业突围。要深挖制造业前端和后期服务市场,依托优势制造环节向前发展研发设计、品牌塑造,向后延伸拓展服务环节,形成“制造+服务”新模式。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专门企业和机构,支持本土优质服务商发展壮大,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双向赋能。
传统产业要向创新转型突围。要用3年时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协同、因企制宜、应设尽设”原则,重点围绕传统产业分类施策、分级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研发机构。要加快传统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文化旅游产业要向品质化突围。要提升山水生态“吸引力”、文化底蕴“吸引力”、文旅服务“吸引力”,让旅游“流量”变为人才“留量”,全面助力新型工业化。
为推动“八大突围”,常熟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大一专”关键抓手,聚焦大企业、大项目、大载体、大平台、专业产业园五个方面,切实推动常熟经济扩规模、提质量。
记者:我们看到,常熟锚定“突围”的产业,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支撑,常熟是如何做的?
周勤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关键就是要把企业家当作自家人,把企业事当作自家事,既要办好审批、要素保障等政府分内的事,也要听取企业发展诉求,帮助企业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为此,我们今年推出了“两个中心、五项机制”。
“两个中心”,就是建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企检服务中心。前者侧重“线上+线下”的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诉求;后者侧重“全生命周期”的法治服务,助力企业在合法合规中健康发展。
“五项机制”则涵盖住宿住房、教育、医疗、金融、人才五个方面,都是企业和人才关心的重点问题。人才来了,政府就要发挥积极作用,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比如子女教育、保健就医等问题,五项机制都会为人才保障解决好。同时,我们为企业开通金融服务直通车,打通融资难堵点,与南京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招揽人才,全方位呵护企业成长。
联合调研组:
总策划 双传学 顾雷鸣
总执行 焦建磊 林康 杭春燕
成员 张啸 谢昆 戴军农 张妍妍 许海燕 陈澄 黄泽文 周永金 苑青青 高波 吴家俊 胡秋阳
图源:常熟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