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泽国、沃野千里,水波潋滟、垛上花开。
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腹部的兴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江苏强县,区位条件是不可忽略的优势,或是滨江、或是临海、或是紧邻大都市,但是兴化一不靠江、二不靠海、也不靠上海、南京这样的大都市,然而,这样的“三不靠”区位,却拥有“四个一”——垛田花海全球唯一,水稻单产全国第一,河蟹产量全国第一,健康食品全省第一。这里以不足全国1‰的人口和耕地,产出了近全国2‰的粮食,淡水产品总量连续33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级之首,每年可为全国每个家庭供应2只大闸蟹。
“‘第六产’就是兴化最强的特色,我们坚定将‘农业现代化’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兴化市委书记陈锋剑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解释——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一加二加三和一乘二乘三都等于六,“第六产”就是兴化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逆势而上”的成功关键。
2023年4月,兴化在全国72个创建县(市)中综合考评位列第一,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兴化”二字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兴”就是乡村振兴,“化”就是农业现代化。陈锋剑用两个词诠释对“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理解,“一个是融合,一个是共富,也就是以融合发展的理念,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
农强密码: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
风吹稻花遍地黄,又到一年丰收时。秋收时节的兴化,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一粒大米”香飘全国;大闸蟹、小龙虾双双“出圈”;淡水鱼、果蔬等传统优势产业“一骑绝尘”……作为鱼米之乡,兴化农业基数大、门类多、产品丰富,五大产业链共同描绘出兴化的农业版图,并连续三年位列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县级排名第一等次。
目前,兴化市有耕地面积共186.8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75.68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27万亩,比重达70.89%,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以上,兴化今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小麦单产400.5公斤、蔬菜产量48.46万吨,在泰州排名第一。
螃蟹捆扎机、螃蟹分级机、全姿态水下机器人……今年11月,兴化举办了一场全国水产养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现场推进会,汇集全国顶级渔业专家和最新水产养殖机械,众多新奇装备亮相。
“只要通过手机下载一个APP,这艘船就可以实现一键巡航,均匀地在蟹塘投饵,还能自动返回码头。正常二三十亩的塘,10分钟左右就能投完。”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以前人工喂海塘,500亩喂一次最少要三四个小时,借助智能投饵施料船,现在只需50分钟就可以结束,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作为全国水产养殖大市,目前兴化全市养殖机械共8.2万台套,投饲、水质调控、起捕和清淤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远高于全国33.5%水平,处于全省前列。近年来,兴化建成自动增氧设备覆盖面积7.4万亩、自动投饵设备覆盖面积11.1万亩、水环境自动监测覆盖面积3万亩,认定市级物联网渔业应用基地12个。
农业智能化在兴化真正做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在兴化现代农业展示馆的大屏上,通过RS和GIS技术,园区内的田地以模块的形式,一地一码,呈现在技术人员眼前。在“数字农田系统”中,面积、种植作物、品种、土壤、气候等多维度的实时和历史信息全部实现云端可见。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在兴化,数字技术让粮田变身“良田”,为农业插上“智慧芯”。记者了解到,兴化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已建成1500亩无人化智慧农场和160亩的智慧农业展示区。
“针对粮食产业园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定制了7个功能系统,包括数字农田,智慧物联监测诊断、处方设计、作业管控、数字营销和农技服务。”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产业园内已建设了覆盖农田的5G+信息网络和可视化的智慧农作管理平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经验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转变。
生态化带来的“稻+”模式,正有力提升兴化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金灿灿的稻田里,成群的鸭子游荡其中,时不时地探头觅食,萌趣横生……走进兴化钓鱼镇的稻鸭共作田,不仅稻米的长势喜人,稻田里的“打工鸭”们也个个肥实、羽毛光亮。
这片稻鸭共作田属于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兴化市双超鸭田稻米专业合作社。以田种稻,稻田养鸭,以鸭促稻,鸭子既可吃杂草和田间的害虫,鸭粪还能肥田,“稻鸭共生”的特色模式不仅养出了“生态鸭”,还种出了“有机米”,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除了“稻鸭”,在兴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已建成80亩的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这种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既具有互补作用,又可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目前,兴化全市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通过“稻蛙”“稻虾”“稻蟹”等六种“水稻+”种养模式,兴化探索出一条提升土地综合产出的致富新“稻”路。
提升食品价值链,“舌尖”上崛起大产业
大闸蟹、小龙虾、大米、香葱、鱼丸……兴化美食众多,不知俘虏了多少食客的舌尖。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越的生态条件和坚实的农业产业化基础,也孕育出了兴化的健康食品产业。
如今,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已与不锈钢产业和高端装备产业共同构成兴化的三大主导产业,且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据统计,2022年,兴化市拥有健康食品规上企业116家,实现规上产值207.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21%。先后获评“国家食品工业强县”“江苏省食品工业十强县”。
从“传统生产大户”到“食品工业百强”,产业的聚集效应尤为重要——不仅要把本地“小而散”的企业聚起来,还要把在外“多而广”的能人请回来,把全国“大而强”的龙头引过来。
破题,从2016年开始。
当时,兴化市在经济开发区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农副产品加工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顶新集团、五得利面粉两个“种子选手”率先筑巢。在顶新集团带动下,兴化形成了22万亩香葱基地和40多家以香葱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香葱生产和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兴化香葱”成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随后,在2017年,经开区又规划了8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中国唯一、世界第一”的调味品产业集聚区。短短一年后,发展就有了起色:7个项目集中开工,30个调味品项目签约落户,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追逐“产业链”而来,如生产方便面的华丰集团、生产火锅料的安井公司、生产奶脂黄油及冷冻方便熟面的伽力森等等。
“奥尔良腌料是我们的主打产品,每月为安井公司提供的腌料就有20多吨,其它产品比如各种风味酱汁、沙拉酱、高汤、面包糠、鸡精等,全年总产量大概6000吨左右,去年销售额近4.1亿。”江苏特味浓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德洋告诉记者,公司在上海和北京还有两个研发中心,共140多名研发人员,可以配合集聚区内的上游食品企业研制专用复合调味料。
目前,经开区调味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已达2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兴化调味品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8%。
“我们又有原材料、又有调味品,两个加在一起就是当下最时尚的预制菜。”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介绍道,掘金预制菜万亿“蓝海”是兴化的又一个目标。
今年2月,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兴化经开区再一次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风口,以省级第一批预制菜产业园项目创建为契机,将原规划的中华食谷B区调整为预制菜产业园项目。
“接下来,我们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进一步支持安井集团、长牌食品等企业牵头建设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区,筹划建设市级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支持预制菜企业利用市级冷链物流中心,拓展仓储配送渠道,逐梦调味品产业‘新蓝海’,让更多‘兴化好味道’香飘全国餐桌。” 邵国昱说。
从“首提地”发轫,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农舍青砖黛瓦、水榭造型别致,透净的落地窗外,是刚修剪完的新奇绿植,空气中飘浮着阵阵咖啡香,不少年轻游客正驻足打卡……这一幕并不是在城中心景区的网红店,而是位于千垛镇东罗村的几木咖啡馆。
开民宿、做咖啡、种果蔬……在兴化,乡村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一幅幅特色田园乡村美景图正徐徐展开,东罗村便是这画卷上的动人一角。
东罗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得天独厚——东邻千垛菜花景区,西靠“水上森林”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南接平旺湖,北有1600多亩观光、采摘、休闲农耕体验的千岛果园产业带,水陆交通便利,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
“兴化市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提地’和集聚地。”在千垛镇党委副书记钱怡看来,“首提地”是东罗村的光荣印记,这也意味着要肩负起为全省探路、创全省样板的使命。
近年来,通过“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创新合作模式,东罗村用“针灸式改造”延续村落历史记忆,打造水乡诗意生活,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致富之路。
“这些年来,东罗村每年人均收入增幅9%-11%,从2017 年村民人均收入20300元,到2022年已经达到32500元。”钱怡告诉记者,东罗村乡村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成立了多个合作社。村民们既能拿到土地租金、入股分红,还能打工创收。从外地返乡的东罗村人也越来越多,开民宿、做咖啡,为碧水东罗增添更多时尚气息。
几木咖啡馆的咖啡师高庆英就是从上海返乡的青年。“看见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就回来创业了。现在村里的环境也很美,我能兼顾老人和孩子,又有稳定的收入,幸福指数比以前高。”
东罗村村民李月琴夫妇原先在常州做生意,两年前返乡创办了宇轩民宿馆。“我们民宿有三层楼,每次快到节假日的预定都非常火爆。一年能赚五万多,还请了三四个村民来帮忙。”
在东罗村北面的千岛园果蔬专业合作社,1600亩的田野上,瓜果飘香、鱼蟹肥美。“现在合作社主要以葡萄、水蜜桃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每亩年产值三万元左右。”合作社理事长罗保全介绍,他回乡种果蔬已经13年,合作社带动了本地150多人就业,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东罗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3年还成为江苏省第十四届乡村旅游节分会场之一,吸引来全国各地游客驻足游玩。
随着村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数量也越来越多,村庄各项经营用款需求陡增。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乡村振兴主办银行”兴化农商银行帮了忙。
“我们在东罗村建立了乡旅金融驿站,加强信贷支持本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和客户发展的力度。”兴化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华飞介绍,通过“乡旅E贷”“兴村易贷”“兴锋e贷”等,发放低息贷款支持村集体经济、民宿、旅游、饭店经营等。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兴化当地特色,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与支农惠农工作紧密结合,助力探索开发多层次、特色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华飞说。
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该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风景之上,亦有“丰”景。如今,“双遗产”的金字招牌正成为兴化的一道财富密码。
联合调研组:
总策划 双传学 顾雷鸣
总执行 焦建磊 林康 杭春燕
成员 吕润洲 张啸 戴军农 张妍妍 强慧娟 陈澄 柏丽娟 高波 白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