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
16年来,他一直战斗在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施工一线,多年的实战历练,积累了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开启了大盾构施工国内高压(6公斤以上压力)换刀的先河,还逐渐成长为一名穿越长江、黄河、城市密集区的盾构“尖兵”,先后荣获大盾构公司“大盾构工匠”“十大杰出青年”、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先进个人、广西南崇铁路公司“优秀科技创新标兵”、南京市浦口区第十届“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事迹详情:
一、敢于挑战,成为“国内高压进仓第一人”
2008年5月,赵斌在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南京长江隧道先后担任机电领班、盾构机长职务。前期主要负责开挖直径达14.96米的“扬子号”盾构机的维保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后期主要负责盾构机掘进施工工作。南京长江隧道号称“长江地下博物馆”,地质情况异常复杂,涉及地层达23种之多,这种高压力下复杂地层的超大盾构隧道,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给盾构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在掘进到600米时,盾构机参数发生异常,业内专家分析是前面刀盘磨损所致,必须要进行压气换刀作业。然而需要进仓压力达到了6bar,相当于潜水60米深度所需承受的压力,这在国内盾构进仓史上也尚属首次。为突破技术封锁,不受制于人,项目领导决定培训自己的人员进行压气作业。
压气作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和筛选后才能胜任,就跟飞行员一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必须同时过硬。当时参加培训的有20多名员工,经过层层选拔,达到合格标准的仅有3个人,赵斌就是其中之一。赵斌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跟随带压进仓作业完成了首次高压进仓作业,掌握了高压进仓专业技术要领,开启了国内工程师高压换刀的先河,也实至名归地成为“国内行业第一人”。
二、躬耕一线,攻坚克难创纪录
南京长江隧道贯通后的十余年里,赵斌扎根一线施工,先后参与了多条大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在南京地铁10号线过江隧道,他和团队根据不同地质情况调整参数,隧道安全平稳掘进13个月后成功贯通,创造了当时月掘进638米的世界纪录;在我国首条穿黄地铁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气垫舱卵石滞排、排浆循环回路频繁堵塞、工作面气密性差容易失稳等问题,为后续穿越黄河大盾构隧道施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在广西南崇铁路留村隧道,他和团队克服泥水分离设备噪音污染、泥水环流系统滞排、废浆量大等难题,创造了大直径泥水盾构在广西掘进的新纪录。
尤其是2016年,一条带领全世界直达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两个举办地的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开建。有着近10年从业经验的赵斌被选派到中铁十四局承建的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项目担任盾构施工负责人。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为全线控制工程,全长6020米,开挖直径12.64米,是高铁在北京核心区首次采用大直径盾构隧道。清华园隧道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卵石含量高、水压大,其中全断面卵石地层长达1800米,对刀具磨损非常严重。
为此,赵斌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认真分析,专门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经过反复论证分析,优化改进盾构刀具,相当于给盾构机装上“利齿”,最终将困难地质成功克服。随后,他与团队一起安全平稳穿越特级风险源3处、一级风险源80处,刷新了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距离穿越城市核心区复杂地层单月掘进237环、474米的最高纪录,比业主要求的工期提前一个月贯通。
三、带头创新,行走在大盾构技术前沿
多年来,赵斌立足施工岗位,为大盾构施工技术的发展奉献力量。他参与编制并出版的《泥水盾构施工管理手册》是十四局第一本具有实操指导意义的书籍,为后续大盾构施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推动国内首次在高铁项目上轨下结构采取中间预制“口”字件(中箱涵)+两侧预制边箱涵的结构形式,实现轨下结构全预制拼装施工;首创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施工工法,实现了国内大直径盾构隧道轨下结构施工全预制的革命性创举;参与完成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施工工法》荣获中国铁建一等奖并荣获山东省省级工程建设工法证书,《提高大直径盾构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拼装合格率》获QC成果全国建筑协会二等奖,荣获国家专利5项。
如今,作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掘进管理中心副主任兼工匠工作室牵头人,赵斌致力于推动10个“大盾构工匠工作室”在施工生产、技术创新等中的带头作用,钻研、解决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各类疑难问题、持续创新,提高盾构施工生产工效和现场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公司技术体系建设。成立至今,大盾构工匠工作室成功攻克了管片箱涵精准拼装、刀盘中心区域泥饼清理、盾构掘进远程操作等46项关键技术;同时通过推广使用通用化、先进化的机具、工装、技术等及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化、经济化改造,提质增效约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