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青年联合会
协办单位: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江苏)有限公司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现代快报社扬子晚报社江苏《风流一代》杂志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全省各行各业和基层一线,推选一批疫情防控、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勤学上进、崇德守信、乡村振兴的“我们身边的好青年”,营造“处处有典型、人人可成才”的社会氛围,以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力量,引领广大青年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跑出江苏青年的最好成绩。
展示页面 > 乡村振兴 > 王伟
姓名:王伟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5年5月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单位:
盱眙县希望小学教务主任
追梦故事:

事迹简介:

王伟,男,汉族,198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盱眙县希望小学教务主任。他是一位80后乡村青年教师,也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二十二年的光阴流转,三尺讲台,四季变换,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呵护这里孩子的茁壮成长,他用默默坚守陪伴这所乡村学校的发展壮大,他用青春和汗水、责任和担当书写着乡村教育最美的幸福篇章。

事迹详情:

作为新时代乡村教师,王伟用青春无悔践行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用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留下,是给乡村孩子最美的青春誓言;担当,是给孩子们最好的人生榜样;努力,是给孩子们最有质量的学习课堂;陪伴,是给孩子们最温暖的诗和远方。

一、“为了乡村孩子的梦想与星光”,他选择留下,成为一株扎根乡村教育的“巴根䓍”

2001年9月,他刚满16周岁,从淮安师范毕业,带着儿时当老师的梦想回到了家乡,却赶上政策变化,师范毕业不再分配工作,只能做月工资200元左右的代课教师。

当时的他,带着纠结的心情走向讲台,又在夜晚辗转反侧。随着和孩子们天天相伴,与父老乡亲经常交流,渐渐的一个声音占据了上风:留下来,为了梦想,为了和自己一样的乡村孩子,为了孩子们纯真却渴求知识的眼神,为了家长们那一句——我们家伢子喜欢你,你是一个好老师!

留下来!这是他和父亲说的,更是他对孩子和家长说的,这一留至今就是二十二年。

二、“良好的品质对学生影响深远”,他步步奉献,诠释一名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校园之外,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一个青年党员尽心尽责、青春无悔的美丽篇章。

2019年夏天,淮河边水位高涨,人手紧张,需要从教师中抽调人手,他率先报名。在迫近警戒水位的大堤上,他和同事一道,顶着炎炎烈日,挖泥土、装沙袋;在草木茂盛的大堤上来回穿梭,听着蚊虫鸣叫,认真查看有无“管涌”,直到洪水退去。

在盱眙团县委组织的红色夏令营上,数天时间,面对几十名少先队员,他既是辅导员又是服务员,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他和学生讲述总理的生平,从少年立誓到南昌起义,从延安到开国大典,孩子们听得仔细,他讲得更是认真;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他和孩子们走进展厅,一起追忆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在抗疫斗争中,他主动申请志愿服务,深入到小区,调查疫苗接种情况和人员往返行程。在学校,更是早早到校给孩子们测温、登记,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防疫期间,他每月累计登记、沟通近2000人次,测温更是多达8000人次。

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他铁杵磨针,呈现一个令学生心驰神往、乐享其中的醉美课堂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质量的教学,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在工作生活中,他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尽早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前不久,一位在某重点大学读研的学生给他来信说:“王老师,小时候我最喜欢上您的课了,您风趣睿智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趣味横生的数学课堂,让我爱上了数学,更喜欢上了学习,您说过的话,一直激励我努力向上、永不停歇。王老师,谢谢您!”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不断努力提高的决心。

四、“愿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他心有挚爱,仰望一片温情脉脉、星光闪烁的诗和远方

盱眙县希望小学是江苏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地处苏北,很多家长都去苏南打工,有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2008年,为了让留守的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县、镇关工委牵头设立了校外辅导站,当时需要部分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与孩子们同吃同住,王伟第一时间报了名,他给孩子们在生活与学习上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

琳琳就是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位,多年后已经是大学生的琳琳在回忆时,依然动情地说:“人生有许多难忘的回忆,我的回忆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定是那夏夜的烛光和蛋糕,还有王老师和同学们烛光下温暖的笑容,这情景在我困难时给我力量,在我退却时给予我勇气,我珍惜并珍藏在心。”琳琳是留守儿童,家庭条件较差,性格内向。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伟知道了她的生日,于是就有了那一次难忘的烛光和蛋糕。他和几个同学偷偷准备了蛋糕和蜡烛,当琳琳走进教室中,几支蜡烛依次点亮,烛光旁,是温暖的笑脸,还有那快乐的生日歌。琳琳眼眶中泪光闪闪,低头弯腰,慢慢地鞠了一躬,那晚是琳琳笑容最多的一次,并且她还许了一个愿望:到爸爸妈妈打工的城市上大学!多年后,王伟收到了琳琳寄给他的一张明信片,她考上了大学,而录取她的大学就在她父母打工的城市。

从此,孩子的心中有了诗,眼前也有了远方。光阴流转,春去秋来,王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守望,与乡村的孩子们一起成长,为他们筑梦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