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
徐淳钰,女,中共党员,高中曾加入南京高校联合支教团前往福建塔下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大学期间再次作为队长前往塔下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团队获江苏省优秀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校期间加入西部格桑花公益助学组织,作为志愿者领队开展一系列城市探索营活动。入职后,她成为常供电亮微光志愿者团队核心青年骨干,定期开展线下助学活动,助力搭建网络互动平台——“萤火云课堂”与“亲情聊天室”,她创作的纪录片《电亮微光 贞情常在》荣获中国电力新闻奖二等奖、全国能源行业影视作品展评纪录片组一等奖,同年常供“电亮微光”留守儿童关爱项目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跻身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九年间她的公益时长累计近2000小时。
事迹详情:
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论坛上,习总书记提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九年间,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徐淳钰积极投身于各项助学扶贫工作,她是爱心善款的捐助者,是山村课堂的小讲师,更是助学故事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她希望用点滴的努力为孩子们开拓视野,播下梦想的种子,看见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她坚信点点爱心萤火终将汇成星河。
土楼旁的第一次重逢
——“请问你是小徐老师吗?”
2013年是徐淳钰与志愿者身份的缘起之年,正值高二暑假的她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联合支教团来到了—福建省塔下村。第一次站上讲台,孩子们眼中的期待唤醒了她的使命感。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以地图为画板,带着孩子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心中的梦想家园。她和孩子们一同欢笑,共同成长。分别的时刻,她与孩子们在星空下许愿,约定会再次相遇。
2016年当她组建好第一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后,她再一次选择了塔下作为实践地。三年的时间,她发现村中唯一的一所三层小学早已翻新,曾经的孩子们大部分也已毕业,前往市区继续读书。平常的一个午后,操场旁迎面走来了两个抱着篮球的男孩,她惊喜的发现三年前班里的两个“小小调皮鬼”已然长成了眼前高高瘦瘦的少年,还没等她开口,男孩们看着她,害羞的问道:“请问你是徐淳钰老师吗?”她愣住了,男孩接着说道:“你教过我们做航模,我们一直记得你。”她恍然原来他们真的可以记得自己很久很久。
高原里的第一张车票
——“徐姐姐,为什么城市里要有人行道啊?”
2017年年初,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加入了西部格桑花助学组织,成为了青海两名学生的捐助人和常州工作站的志愿者。寒假里她收到了来自2900公里外的来信,信里孩子们问道:“姐姐,课本里的苏州园林是什么样子啊?”,“徐姐姐,在我们的家乡,牛、羊、汽车都是走的一条道,为什么城市里要有人行道呢?”。孩子们纯真的问题刺痛了她的心,她意识到不光要给孩子们书包,更要给他们车票。或许一张车票,一次探索,就能为他们插上飞出大山的翅膀。
2017年的暑假,她成为了城市探索营常州站的小领队,迎接来自青海玉树第一次远行的孩子们。一周的时间里她带领孩子们感受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体验手工泥塑,第一次用涂料创作墙绘,第一次挑战城市交通,第一次与同龄的伙伴跨文化交流…… 她希望少年时期的这一次远行能成为他们的“梦想助燃剂”。
“云”上的第一声老师好
——“徐老师,我以后也想当航天员上外太空!”
2019年入职后,徐淳钰主动成为了公司“电亮微光”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跟随团队来到贵州省贞丰县,给孩子们筹建爱心图书室,上电力微课堂,临走的前一天一个扎着高马尾的女孩向她跑了过来,“徐老师,能把电话号码告诉我吗,我特别喜欢你,我叫黄丹”。望着女孩闪闪发光的大眼睛,她在便利贴上留下了号码。
回程后她就收到了1900公里外的第一条讯息,往后的每个周末也成为了她们的“双向奔赴”时间,黄丹老爱在信息里碎碎念,“徐老师降温了你要多穿点衣服啊”“徐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学校?”“徐老师我快毕业啦,下一年春天还能看见你吗?”……孩子们家中的通讯工具大多老旧,黄丹的短信她常常要一个一个字念出来才能完全看懂,但夹杂着可爱方言和错别字的讯息依旧是她最温暖的寄托。
2021年初,持续一年的疫情阻碍了现场助学,她开始思考如何让关爱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于是她开始和小伙伴一起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同年5月,“萤火”云课堂诞生了,共由4部分构成:“电力微课堂”科普安全用电、清洁能源知识;“童眼看世界”带学生们“云”游中国;“小小故事会”给孩子们讲述党史故事;“生活万花筒”携手公益机构,为孩子们提供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等专项课程。每月两次的线上课堂,她和着孩子们一起看世界、学党史、做实验,让关爱实时在线。
六一前夕,她作为云课堂第一期讲师出现在了坝桥小学的大屏幕上。孩子们的一声声徐老师好,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感动,随堂测验与分享环节孩子们的答案更是让她惊喜万分,“下雨天不能在高压线旁放风筝”,“太阳光就可以让小汽车走起来”,“我每次都第一个跑到操场,以后我也要争取拿金牌!”“徐老师,我也想当航天员上外太空!”她发现原来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早已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关于梦想的种子,这个瞬间让她坚信,每个人付出片片爱心,“萤火”终将汇成星河。
她发挥个人优势,以新闻纪实的形式在学习强国、国家电网报等多家中央及省级媒体报道黔西南地区留守儿童现状与“电亮微光”项目成效,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创作的纪录片《电亮微光 贞情常在》荣获中国电力新闻奖二等奖、全国能源行业影视作品展评一等奖,她感染着身边许多人成为志愿者,也让更多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
现如今,她和小伙伴们也正筹划着下一个目标,“悦读计划”、“护花行动”、“睡前三分钟”……在大山之外,每当想起孩子们期许的目光、灿烂的笑脸、向着阳光奔跑的身影,她依旧会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