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回顾总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五年实践,研究部署2020年工作,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安排,动员全省上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接续奋斗,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斗前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江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2014年视察时要求我们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五年成绩单”。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强”的成就显著。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发展动能转换明显加快,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2019年接近10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持续超过十分之一,人均稳居全国省区第一。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富”的成果丰硕。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老百姓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逐渐享受到高品质生活。收入水平迈入“4万元时代”,是五年前的1.5倍,在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199万低收入人口脱贫摘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美”的成色更足。生态环境保护空前加强,正在加快由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迈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70%以上,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到44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长江、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水质总体稳定,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高”的成效彰显。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治理现代化得到普遍重视,广大群众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在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共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化目标引领,开拓务实苦干,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经受困难挑战、把握战略机遇,突破一系列难题、办成一系列大事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理解,始终把稳奋斗前行的正确方向。我们深刻认识到“强富美高”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宏伟蓝图,是中国梦江苏篇章的生动描绘,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要求从速度率先转向质量领先的集中体现。五年来,从部署“五个迈上新台阶”,到深化“两聚一高”新实践,再到确立“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全面展开“六个高质量”工作布局、率先建立高质量发展监测考评体系,“强富美高”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高质量发展成为最激越的旋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贯彻,深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着力解决“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和对新思想“理解不深入、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的问题,全省上下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和深层次矛盾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对摒弃长期发展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有了更坚定的自觉,一些重大社会关切、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五年来,我们注重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和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转化为具体举措和发展成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狠抓重大项目推进等多方发力,全省经济始终保持了稳健增长、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紧扣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通过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等举措,全省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水平提升的加速期。顺应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期待,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拓展“263”专项行动、深化产业布局调整等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正朝着一个环境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互促的阶段演进。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认真对照“七个更”要求,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全省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
五年来,我们把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江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创造性落实中推进一批对江苏发展具有长远支撑作用的标志性事项。围绕国家战略和决策,在国家规划大框架下强化自主性谋划、系统性谋划,通过不同形式部署、深化各方面改革,推动任务落实,一批重大项目重要平台纳入国家规划并实施,铁路、机场、航道、过江通道、重大水利设施等全面加快建设,苏北五市全部开通高铁、实现历史性突破;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起势提速,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自贸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质性推进;南京、苏州、徐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着眼更大范围规划发展、提升能级,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动力源。所有这些,正在对江苏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五年来,我们以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全面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施“三项机制”为抓手,加强干部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以强化思想引领为着力点,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以抓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为契机,持之以恒抓廉政,驰而不息纠“四风”,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依法执政,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工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汇聚智慧和力量。
回顾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五年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是江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前进指引。只要我们按照新思想和总书记要求去做,工作就会富有成效、事业就会不断进步;反之就容易出现偏差,甚至走上弯路。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加深理解,从中汲取智慧力量,扎扎实实解决问题,努力把江苏工作做得更好,在新的起跑线上奋勇向前。
在两个大局中把握机遇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奋力开拓“强富美高”实践新境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年、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强富美高”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不仅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也是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指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是脚踏实地的奋斗过程、与时俱进的上升过程、改革创新的探索过程、薪火相传的接力过程。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要以更自觉的认识和行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推动江苏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好202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要在客观认识我省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挑战的同时,深刻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充分看到变化变局中有一些根本性、规律性的积极因素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变,我们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正在得到世界公认,时和势在我们这边的事实没有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考量,江苏的环境优势、发展热度、前景预期更没有变。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中勇立潮头,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中更好地肩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使命。
一要持续深入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面向未来,最根本的是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持久深入地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在深入理解中自觉执行、在坚决执行中加深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彻底地告别“过去时”、适应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下一步发展路子如何走”的时代之问,打破惯性思维,跳出旧有格局,始终保持探路者的锐气和智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强调的重点问题、赋予的重大课题,创造性地推进落实、破解障碍;紧密结合实际解答好“九个有没有”“六个为什么”,在深刻反思警醒中摒弃一切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和做法,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跨越关口、始终走在前列。
二要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体系整体推进,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牺牲安全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一场深刻变革,必然伴随着转型阵痛,涉及重大利益取舍,我们要始终坚持变中求稳有“进”的信心、优化结构有“稳”的定力,沿着新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努力使先进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充分解放,社会活力在高效率治理中得到充分迸发,人的全面发展在高品质生活中得到充分实现,让新发展理念成为“强富美高”画卷上的鲜明底色。
三要毫不动摇以实事求是态度把握规律、积极作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不走错路、少走弯路、避免走回头路,巩固和提升良好的发展势头。尊重客观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被动地适应规律,而是更积极主动地顺应规律、改革创新、有所作为。要从形势复杂变化的表象中认识和把握内在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正确把握当前与长远、重点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动力机制与反馈机制的关系,着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系统优化。尤其要强调的是,出台和调整重大政策必须进行综合影响评估,坚决不搞“急就章”“一刀切”,坚决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守住稳定、安全、廉政、生态“四条底线”。全省各级决不能干那些只讨领导欢心、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决不能干那些表面光鲜亮丽、内部问题遍地的傻事,决不能干那些自以为是、违背规律的笨事,要让“强富美高”新答卷的每一笔、每一个回答,都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要坚持不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激扬意志、激励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迎着历史积累的矛盾上,巩固和发展好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扛起继往开来的责任;要迎着外部复杂严峻的冲击上,在开放的最前沿、创新的主阵地打好自力更生、自主可控的攻坚战;要迎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站稳群众立场,回应民生关切;要迎着影响安全稳定的风险上,分清原因性质,果断决策处置,履行好一代人的守土之责。
深入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的坚定不移,需要完善的积极探索,努力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新实践,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当好“排头兵”,创造更多走在前列的实践成果。
第一,坚持从江苏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走在前列。我省正处于城乡关系重构、产业深度调整、区域布局优化的关键阶段,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也暴露出一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必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探索符合实际、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区域发展治理上,要顺应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围绕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探索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区域创新治理上,要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导向下,构建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集中力量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项目,加快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在城乡融合发展治理上,要顺应“四化”同步规律,把握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的实际情况,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农村产权关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在社会治理上,要针对社会领域的新风险新变数新矛盾,完善以党的领导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在公共安全治理上,要抓住国务院督导组进驻我省开展专项整治督导的契机,从本质安全入手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突出抓好危化品行业安全、城市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全国率先探索安全发展制度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要总结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263”专项行动、破解“重化围江”和整治苏北小化工的经验做法,以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为契机,加快形成由环保倒逼发展转向激励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政务服务治理上,要巩固“不见面审批”和“3550”改革成果,推进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完善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和优化服务的共同作用机制,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载体平台治理上,要立足我省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各类开放平台数量多、层次高的基础,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去行政化改革,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职能重构,最大限度地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良好健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工作的指示要求,建立完善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制度体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于“更好的教育”,聚焦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改善教育供给,积极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着眼于“更稳定的工作”,高度关注中美经贸摩擦外部冲击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精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着眼于“更满意的收入”,在牢牢守住人均年收入不低于6000元底线的基础上,完善收入稳定可预期增长机制,通过支持创新创业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着眼于“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把握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规律,不断完善社保转移接续、医保统筹、异地结算等制度,精准做好社保降费和特殊困难人群帮扶工作,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着眼于“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巩固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成效,健全分级诊疗、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积极探索组建区域性、事业性的医疗中心和医疗集团,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眼于“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着力缓解住房供需结构性失衡、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加大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长效管理机制。着眼于“更优美的环境”,以垃圾分类、“厕所革命”为抓手,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系统推进城乡建设中的生态化改造。着眼于“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度推进全媒体融合发展,深化“志愿江苏”“书香江苏”建设,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第三,坚持发挥市县主阵地作用,积极构建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我省城镇化率高、城市群发达,率先推进市域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有条件、更有需求。要把握社会治理的规律特点,突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市、县、乡镇权责关系,构建形成市级统筹、县级推进、乡镇强基固本的治理链条。近年来,江阴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经济发达镇“1+4”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要总结完善,把成熟的经验集成和定型,在全省稳步推广,着力打造政务服务、综合执法、社会救助、便民服务、公共安全为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要针对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网格化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积极探索具有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第四,坚持维护好制度权威,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区域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健全人大立法监督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群众工作机制,形成制度建设的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以制度为准星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在落实制度过程中,要坚持执行与监督相统一,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防执行中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确保制度贯彻到底、执行到位。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发挥好重大改革举措的牵引作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让各项改革相得益彰、有机衔接。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在坚决贯彻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及时总结完善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更多务实管用的制度性成果。
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夺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胜利,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根据中央的安排部署和我省实际,2020年全省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突出高质量发展总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1.聚焦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这是我省产业发展最重大的任务、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体作用,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这个“内核”、夯实产业基础能力这个“地基”、强化产业链这个“骨架”,以实功实效突破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和经济效益。一是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紧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的筹建、培育、优化、建设工作,创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改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方式,深入落实“科技改革30条”,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二是聚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针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抓紧研究出台我省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方案,注重与国家方案对接,注重军民融合发展,注重质量标准引领,迅速展开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力争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明显改观。三是聚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切实解决我省产业链控制力低、脆弱性高的问题,制定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卓越产业链竞赛”,梳理重点产业链,逐一绘制“产业图谱”,按图索骥、配置资源,强化关键环节,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人才高峰,增强全产业链把控力和竞争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推进“三化”,必须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发力,不能一味“喜新厌旧”,传统产业通过“研磨”技术、“嫁接”智能,完全可以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焕发新生机。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是应有之义。要突出推进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体系重构,统筹沿江产业战略转型和沿海产业战略布局,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在破解“重化围江”、推动化工园区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聚焦短板弱项、痛点难点,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高水平全面小康最根本的是要看群众的获得感,特别是要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解决社会民生问题,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也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把握民生需求的新变化,按照基本公共服务与全省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加大投入,兜底补短,强基扬优。2020年要重点抓好六件事:一是统筹运用精准扶贫与社保兜底机制,集中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加快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如期全面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三是坚持标准化、项目化推进,为老百姓提供更好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在扩大普高资源供给、优化提升职教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五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努力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推进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摸清底数、科学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建筑品质。
安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生。要深刻汲取“3·21”事故惨痛教训,以“隐患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心态,进一步明确和压实每一个行业领域、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生产责任,扎实推进全覆盖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抓好问题整改,坚决打赢安全生产突围战,全面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要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板块,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省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没有迈过高污染、高风险这道“坎”,必须始终牢记、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滚石上山的勇气、如如不动的定力,着力扭转环境容量“超载”局面。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决不能因此降低环保要求,黑色GDP规模再大也不能取分毫,生态文明建设困难再多也要持续发力。要坚持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减法和加法协同发力、约束和激励相向发力,把推动产业绿色化与引导消费绿色化协调起来,把减低效产能与增优质项目、减化石能源与增清洁能源统一起来,把强化震慑威慑与优化政策服务联动起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全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的第五年,我们要围绕交出一份良好的绿色答卷,既切实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和特色示范段建设,更注重从源头治理,以更大力度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活方式提升,努力把长江江苏段建成生产发展、生活文明、生态优良的高质量发展典范。要运用生态环保政策举措激发和提升经济发展动能,注重在“破旧”中“立新”,腾出环境容量统筹支持重大优质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
4.聚焦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文明程度彰显发展高度。要持续建设文化强省,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思想引领上,要更加注重走深走心、真信真用。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和信息传播新趋势,推动理论宣讲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亲和力穿透力,促进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用新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善于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开展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宣传。健全完善责任清单,突出高校、网络等重点领域,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道德建设上,要更加注重立破并举、贯穿融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典型选树和学习宣传活动,深化道德讲堂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广“张家港经验”“马庄经验”,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注重培养乡土人才,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文化发展上,要更加注重“高原”“高峰”、品位品牌。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实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重大标志性项目。持续推进紫金文化系列品牌、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建设,梯度推进文艺名家、英才、优青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的重大主题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把文化实力转化成经济实力,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5.聚焦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实践。2020年是改革的施工高峰期和落实攻坚期,要强化对标对表、注重总结推广、聚焦难点攻坚,把既定任务变成改革成果,把精致“盆景”变成亮丽“风景”,把发展堵点变成改革亮点,确保交出高质量的改革答卷。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需要我省落实的273项改革任务,要逐一对账盘点、抓紧查缺补漏,确保落实到位。对全省改革试点和基层改革探索,要组织力量梳理评估,拿出推广清单和具体方案。对基层和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信息孤岛、中介服务乱象、科研成果转化难、国有资本行业分布分散、开发区体制活力减弱等突出问题,要深挖机制根源,提出破解之策。要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省级层面进行重点支持,丰富全省改革的“百花园”。
对外开放是江苏发展的突出优势,现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要科学应对、趋利避害,推动开放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是我省开放的最大命题,要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加快实施一批产能合作、中外合作园区等示范项目和标杆工程,推进一批交通、信息、物流、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自贸试验区是我省开放的最高平台,要把制度创新、集成超越的着力点放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上,全力支持三个片区开展创新探索,促进自贸区与其他开放平台联动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营商环境是我省开放的最亮名片,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着力消除对民营企业的隐性歧视,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轻装上阵、安心经营,平等竞争、加快成长,打造好江苏的“聚宝盆”。要积极应对国际经贸格局的深刻变化,因势利导,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要危中抢机,抓住用好市场空间、技术供给、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发展的机遇,打开发展新空间。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要继续落实好国家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六个一体化”,更好发挥我省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更大力度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跨省际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促进区域政策协同,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有力服务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初心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党不断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的逻辑原点。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的嘱托,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积极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坚持思想问题与制度问题、工作问题与作风问题一起解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坚持把政治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领域各方面,进一步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力。坚持在深化运用中充分释放“三项机制”功效,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持以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形成“大气候”,进一步巩固发展正气充盈的从政环境。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低调务实不张扬,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埋头苦干,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自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