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1号|这个“智慧监测”备受关注背后有深意
2025-08-27 10: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长江岸边,江豚溯流而上;湿地之中,候鸟掠影翻飞。这里的生灵轨迹,曾经只能靠偶遇与经验记录,如今有了更多的“数字眼睛”。

8月26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环科所”)调研。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机构之一,南京环科所长期承担生态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任务。此次调研,环科所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受到关注。

这个智慧监测体系到底能监测啥?

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创新监测是个新课题。尤其是生物多样性领域,涉及物种广、空间广、时序长,过去常依赖人工观测、手动建模、事后评估。要让生态治理真正做到底数清、状态明、趋势准,必须向新质生产力要答案。

南京环科所探索建立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正是面向这一问题的技术性回应。该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eDNA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从数据自动采集到实时回传,从物种智能识别到指数自动生成,再到报告一键输出的全过程数字化闭环。

据悉,该系统已具备对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水生生物等多个类群的常态化、持续性监测能力,精准覆盖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下,系统可实现对30余种大中型哺乳动物、150余种常见鸟类、7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100余种鱼类的智能识别,准确率超过85%。

该体系中还包含多款智慧监测设备,通过加载太阳能供电模块,可长期、持续地监测目标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借助通信及北斗卫星、无人机等技术,解决了山区通信网络不畅的难题。

感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温度”

在智慧监测体系中,对“微笑天使”江豚监测是重要内容。通过红外影像、声呐监测、水下声纹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科研团队追踪江豚的活动轨迹,并结合水质、鱼类资源、流速等多维度生态数据,形成更科学的评估模型。

江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是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印证,江豚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高,江豚数量变化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数字,还是长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面“镜子”。

智慧监测,不仅在于“看见”,更在于“理解”与“感动”。长江江豚稳步增长的案例,让我们看见这些年长江大保护的成果,更加理解背后的付出与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参与。江豚的故事,不只是长江生态变化的“结果”,更是江苏绿色发展实践中的“注脚”,用数据驱动、技术支撑、协同治理,共同支撑起一条生态恢复之路。

协同推进攻坚生态治理难题

南京环科所的生态环境科研体系已覆盖土壤、水、大气、生物等多个领域。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该所牵头制定了多项标准,形成了一整套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污染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在新污染物防控方面,已建立专项实验平台,聚焦新污染物生成机制、溯源路径与监测方法研究,助力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成果高效转化,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南京环科所正在推进智慧监测体系与政府管理、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等多元场景对接。例如,在太湖综合治理中,智慧监测网络实时识别蓝藻暴发区域;在城市公园与生态红线管理中,系统可帮助管理部门优化绿地布局和生态资源配置。

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人口密度大、经济体量大、城镇化水平高,在这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科技与生态深度交融,自然与人文相互促进,是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智慧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充分应用,不仅描摹了一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图景,更映照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姜苳 张洁茹 范杰逊

标签:
责编:王建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