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薪火守仁心传医者赤忱 拓新途护生命显大爱担当
2025-08-19 14:3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手术台上,是专注而精准的操作;实验室里,是严谨而执着的探索;诊室中,是耐心倾听与专业解答……这是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者的日常写照。一代代医者在这里,用行动诠释着“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的信念。值此医师节,让我们走近他们,看他们如何以精湛的技艺、不懈的探索和紧密的团队协作,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带来康复的希望。

普外科:传承筑基,创新破局

传承箴言:传承的真谛,在于前辈探索打下基础,后辈接力勇于突破。从开腹手术到腔镜手术,再到机器人手术,每次技术进步背后,是无数双扶持的手和敢于站上主刀台的坚定目光——普外科的传承,核心在于规范的培养机制、毫无保留的技术传授,以及一代代医生敢闯敢试的突破精神。

“2009年初来医院时,我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还不太明确。”市一院普外科副主任、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周晓东说。当时科室尚未细分亚专科,个人发展曾经历迷茫期。转折出现在工作第四年——医院支持他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在欧洲最大胰腺中心3年的学习经历让他锚定胰腺疾病诊疗方向。

回国后,恰逢科室推进亚专科精细化发展。在前辈毫无保留的指导下,他从基础做起,潜心钻研腹腔镜下胰肠吻合等核心技术。2017年至2020年,他带领团队专注临床积累。2020年独立开展了技术要求极高的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该手术被誉为腹部外科的“珠穆朗玛峰”。手术团队注重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质量,在十二指肠腔镜手术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微创比例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2年赴上级医院进修后,团队在胰腺手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和承接复杂病例的信心显著增强。2024年底,完成镇江市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创新的“改良的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技术”入选镇江市医疗集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项目。“传承不只是学技术,更要学理念——敢于突破,但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周晓东感慨。

“传帮带”的精神同样体现在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副主任谢黎身上。2009年他与周晓东同期入职,2015年赴德国深造。回国后专注胃肠外科方向,2020年又赴省级医院胃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疫情防控期间坚持科研。2023年博士后出站,又经过一段时间进修提升,在科室支持下,他开始独立开展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科研上,他发表了3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SCI论文,还拿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年轻医生也在这片沃土中快速成长。主治医师、医学博士黄振华是医院“本土培养”的医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均受教于本院专家。2019年赴德国交流,回国后获多项省、市科研项目资助。从主治到副高,医院为年轻医生规划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只要你想学,老师们从不吝啬给机会。”他计划夯实临床基础,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继续进修学习,提升能力水平。


血液科:科研为刃,破译生命密码

科研信条:临床科研的发现,关系着患者活下去的希望。每一次技术优化,都是为绝望中的生命多凿开一扇窗——血液科的科研基因,是以临床痛点为原点,以转化应用为终点,让实验室的星光点亮病房的黎明。

“脐带血的血量有限,救不了成人。”面对66岁、体重85公斤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周女士,血液科主任钱军及其团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一疑问。在患者携带不良预后基因突变、传统治疗极易复发的困境下,团队创新采用双份脐带血移植方案。移植后第12天,干细胞嵌合度达到98.41%,标志着移植成功。第38天,周女士顺利出院,成为全市高龄高体重患者脐血移植成功范例。这例成功案例,正是血液科“科研服务临床”理念的体现。

“为科研而科研,对临床医生来说要不得。”钱军说。团队聚焦镇江地区血液疾病,深耕基因突变检测与个体化治疗:针对国际通用的二代测序(NGS)法价格较高、测序深度不足的问题,创新建立经济高效的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方法,用于监测关键基因突变,让超50%患者受益。比如,通过监测治疗后残留突变基因水平,能预判复发风险,实现白血病精准干预。

科研疆域不断拓展,团队正探索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药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同时牵头全省多中心研究,优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方案。近三年,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市级课题多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包括NPM1和U2AF1突变的ddPCR检测方法。27人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团队,每周坚持课题组汇报,形成了人才和创新的双重优势。

心血管内科:微创精进,守护“心”生

技术宣言:以毫米级的导管替代开胸骨刀,用分钟级的高效置换漫长康复——心血管内科的每次技术革新,都在为脆弱心跳赢得生机,为绝望人生重绘轨迹。

“过去开胸换瓣,如今导管‘修门’。”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俞捷这样形容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EER)的革新意义。一位87岁高龄患者合并十多种疾病,反复因心衰入院,因无法耐受开胸手术长期受病痛折磨。团队为其施行镇江市首例TEER术:通过股静脉和房间隔穿刺,将特制夹子送入心脏,夹合病变二尖瓣。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不仅能平卧入睡,用药量减半,各项关键指标也全面改善。

在心律失常领域,技术升级同样显著。医学博士张士更亲历了从“依赖射线的二维消融”到“三维建模绿色电生理”的跨越,脉冲电场消融等新技术将房颤手术时间从五六小时缩短到一小时,让原本“依赖药物等待病情恶化”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通过消融治疗实现病情好转。

争分夺秒更是科室的工作常态。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团队24小时待命,“30分钟内到位,60分钟内开通血管”是明确要求。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尹春阳回忆,曾有一名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团队持续胸外按压近两小时,最终在导管室成功打通血管,十几天后患者即能自行步行出院。尹春阳感慨道:“40多岁的顶梁柱,晚几分钟就可能失去生命!”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郭俊芳表示,人口老龄化推高了瓣膜病、心衰及房颤发病率,而微创介入技术正改写治疗格局:高龄高危患者有了手术机会,复杂操作风险降低,康复周期缩短。如今,以俞捷为代表的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与以张士更为核心的心律失常团队紧密协作,使科室成为镇江地区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救治的重要力量。

肿瘤科:多学科织网,共筑抗癌之路

协作之本:当放疗射线的精准靶向、中药调理的辨证施治、营养评估的动态干预在MDT框架下深度融合——肿瘤科织就的,是一张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紧密协同的抗癌之网,用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守护生命质量。

“肿瘤治疗的核心在于多学科协作(MDT)。”肿瘤科主任范钰强调。2014年,科室按解剖部位重组为头颈、胸部、腹部亚专科,为MDT模式奠定精准化基础;2020年起科室将营养师主导的营养筛查纳入常规查房,针对胃癌、肠癌患者常见的营养不良建立“全周期干预”体系,相关研究发表多篇论文,科室获评“中国‘肿瘤营养基层500强’基地”,成为MDT临床落地的典型实践。

多学科协作的力量更体现在先进技术的精准应用中。2022年引进的新型加速器支持“一心多靶”立体定向放疗,显著提升脑转移瘤疗效;碘125粒子植入术将微型放射源精准植入肿瘤内部,为有合适穿刺路径的实体瘤患者提供微创、长效、安全的新选择。这些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影像、介入、外科等多专业的紧密配合。

中西医协同是医院MDT的特色一环。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博士成美英表示,中医团队深度参与治疗,在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控制癌性胸腹水、改善晚期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与西医形成有力互补。“从扶正固本到全程辅助,中医药为综合抗癌提供了独特路径。”科室高学历人才队伍(含多名博士、硕导),更筑牢了MDT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智力支撑。(方文雅 孙小培 朱研)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