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颅底 “拆弹”:7 小时手术闯过生命禁区
2025-06-25 15:58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在维系呼吸、心跳等生命中枢功能的颅底区域,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等多组关键神经与椎动脉、颈内静脉等 3 组血管,密集分布在仅 5cm×3cm 的狭小空间内,任何微小损伤都可能导致吞咽困难、面瘫等终身残疾。近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颅底亚专业组挑战我国手术分级中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耗时 7 小时完成"毫米级"精准操作,为患者成功“排雷”。

4月30日,17岁的小王骑电动车时发生剐蹭,因头胸部疼痛,前往市一院急诊接受CT检查,正是这次检查,意外发现颅脑占位。专家会诊后认为,这一直径6.2厘米的占位并非车祸引起,而是桥小脑角肿瘤。

桥小脑角是颅腔的后下部,内部容纳小脑、脑干及部分颅神经,是维持生命中枢功能的关键区域,其解剖结构相当复杂。“桥小脑角部位的肿瘤一般属于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市一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俊说,当时,小王的肿瘤已经大到将脑干挤移位,根据其大小估计,已经长了三四年,如果不是这次检查发现,随着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大,后续很有可能因为脑疝引发猝死。

对于小王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肿瘤的出处,才能有的放矢开展治疗。很快,经过磁共振检查和脑血管造影,肿瘤的来源暴露在医生的面前:这个肿瘤,来源于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位于颅底后外侧,是连接颅内与颈部的关键通道,这里聚集了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等多组控制人体各项功能的重要“开关”,以及至少3组血管。而这些神经、血管,几乎都紧密集中于这块5厘米×3厘米的“方寸之地”,想要在此处手术,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

肢体瘫痪、脑梗、呛咳、吸入性肺炎、面瘫……面对因伤及神经和血管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小王的父母陷入了纠结。但之后几日,在医生与他们的不断沟通交流中,父母对小王的治疗过程,以及神经外科团队的实力有了更多了解,于是决定:在疾病面前,相信医生,放手一搏,争取最好的结果。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波带队,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制定手术规划。“肿瘤与脑干、神经、血管粘连紧密,手术难度非常大,并且患者还这么年轻,我们和家属一样,也希望做一台精品手术,能够将神经、血管的损伤降到最低,以免诸多后遗症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陈波主任提及术前规划时踌躇满志。

5月8日,市一院神经外科颅底亚专业组专家团队,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助力下,经小王耳朵乳突后做切口,为其开展微创手术。“手术中,医生需要分辨血管供应,确保剥离过程中,烧到的每一根血管都是供应肿瘤的血管。此外,还要将脑干面、桥脑面和小脑面分开,以降低对脑干、小脑的损伤。”陈波说。手术从当天下午4时持续到夜里12时。手术结束后,小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三天即拔掉鼻饲管进食。目前,小王已出院,在社区医院做进一步康复治疗。

近年来,该院神经外科通过设立颅底亚专科、神经重症亚专科等多个特色亚专科(组),深化推行“专病专治”模式。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复杂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尤其是在颅底手术领域,其核心理念正经历重要转变:从过去侧重“保命”,向兼顾“精准化”“保功能”方向迈进,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术后生存质量。(陈文)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