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6月27日,国能常州电厂扩建项目50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江苏今年上半年支撑性煤电配套送出工程全部投运,有力提升江苏电网系统调峰和新能源消纳能力,为迎峰度夏期间用电提供坚强保障。

作为经济强省、用能大省,去年江苏最大用电负荷突破1.47亿千瓦,同比增长11.6%;全社会用电量84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今年5月底,江苏成为长三角首个新能源装机“破亿”省份,新能源装机规模虽大,但其出力间歇性、不可控性导致无法独立保障电力系统实时平衡。
煤电凭借可调度性、稳定出力特性,在电力保供中起到“压舱石”作用,在极端天气或新能源出力低谷时提供关键支撑。2024年3月,省发改委明确进一步推进煤电支撑性电源建设工作,国网江苏电力积极落实相关部署,加快建设煤电支撑性电源项目配套送出工程,确保首批“先立后改”清洁高效煤电支撑电源项目迎峰度夏前顺利投运。
“‘先立后改’是指对新建煤电机组先按原有标准建好,再根据需要进行改造。煤电送出工程是为将煤电新增发电输送至主网而建设的配套工程。”国网江苏电力工程咨询公司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柏彬表示,今年江苏规划建设7项煤电配套送出工程,合计建设规模686.8公里,服务1400万千瓦煤电机组按期并网,在满足各区域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全力保障江苏电网迎峰度夏调峰能力和可靠供电水平。
与传统电网工程相比,煤电送出工程建设中常面临路径优化难、交叉跨越多、特殊环境施工等困难。为此,工程咨询公司坚定项目管理“主管家”发展定位,统筹建设管理、工程监理、设计咨询等全业务资源,制定长线路分段管控方案,抓实主动式安全管理,多措并举保障工程稳步有序推进。
国能常州电厂扩建项目50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是上半年煤电送出工程建设难度最大的项目,涉及3条500千伏运行线路改造,涵盖新建、拆旧、光缆更换、老线路开环改造、“三跨”改造等建设范围,沿线跨越3处铁路、2处高速、14条220千伏和22条35千伏运行线路及多个厂区、居民区。在不具备停电测参条件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与数十家单位密切配合,制定了覆盖信息收集、测参条件确认、测参许可等管理办法,提前完成了线路参数估算值的计算和校核,在降低对电网运行干扰的同时顺利完成建设。
盐城滨海港电厂扩建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是今年首个投运的煤电项目配套送出工程,途经盐城响水县、滨海县,线路全长约16公里,新建铁塔41基。工程于去年9月开工,线路通道受限于周边农场及沿线风机,障碍物多,建设过程中跨越了众多道路、河流和风电场集电线路。
“我们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优化路径和塔位,确保路径沿农场农田边缘走线,避开了人口密集区域。”该工程项目经理王诚禹介绍,现场立塔采用高强钢杆塔的基建新技术,充分发挥材料强度以减少杆塔重量,同时创新设计了双回单开塔型,节省投资的同时减少施工停电时间。此外,因工程地处沿海地区,海风大、气温低,且施工时间大多在冬季,现场编制了冬季施工专项方案,为一线施工人员设立轮班轮岗制度,确保工程不到6个月就完成建设任务。
在苏州,投运不久的国信沙洲电厂扩建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正为苏州地区源源不断输送电能。该工程建设期间停电计划多、改造项目多、交叉跨越多,共跨越高速5次、省道1次、规划铁路2次、110千伏及以上线路9条,线路路径临近多个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
“这就好比在电网丛林中开辟一条能源新干线,极具挑战。”该工程项目经理陈彬介绍,工程建设中联合各参建单位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排期计划,提前谋划物资供应和人员配置,创新采用“无人机现场测量扫描+点阵云模型三维模拟”技术辅助线路跨越施工,实现了所有线路跨越“零失误”。
据悉,下半年,江阴利港电厂配套送出、国电投滨海电厂配套送出、国信靖江电厂配套送出工程等将陆续投运,届时,自2022年9月起启动实施的11项“先立后改”清洁高效支撑性煤电项目将投运大半,进一步保障区域能源电力供应,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为大电网安全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强支撑。(刘骁繁 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