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常在千难万险中踩出深深足迹,也经常因克难奋进显得格外精彩。
2024年,宏观环境多变、风险挑战增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扬州财政人发力奋进、迎难而上,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过去一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61.2亿元,增长3.9%,增幅居全省第二;税收收入279.7亿元,增幅居全省第四,税占比高于省均1.3个百分点,实现收入增幅、收入质量“两个稳步提升”。
成绩的背后,是全市财政人的不懈努力、齐心奋进。一年来,财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力稳运行、促发展、防风险、提质效,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踩出一串串深而稳健的“脚印”——
看保障项目建设。多渠道筹资17.8亿元,支持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宁盐高速、扬泰机场二期、高铁交通枢纽等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都市圈。
看聚焦企业发展。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65亿元,其中超70%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1%降低为0.5%,为全市企业减负约3亿元。调整全市职工大病救助政策,为企业减负5.3亿元,为灵活就业人员减负1.6亿元。
看提升民生幸福。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兑现各项社保及公益性岗位补贴3.5亿元、惠及5.4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830元,政府预算安排救助资金2.6亿元,救助各类困难对象4.8万人次。
……
一笔笔支出、一个个数据,财政收支“账本”中,标志着城市发展的高度与速度,见证着财政人的责任与担当,更展示出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的“澎湃动力”。
稳定地方财力,这道题答得有“质量”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稳定地方财力”这道考题,扬州财政系统给出了高质量的答案: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
全市共争取转移支付、债券资金、库款调度等各类资金超550亿元,上争现金流规模较去年增长近一倍,有力保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领域支出。
“这一年,我们紧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政策导向,按照市委‘实干争先年’总体要求,加强财税联动,完善工作机制,主动服务重点税源企业,做到量质并举。”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建立常态化上争机制,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紧盯重点领域和重大政策,加大上争力度。统筹做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缴款工作,用好上级补助收入,主动盘活存量资金,全市综合财力维持在合理区间,为财政稳健运行提供坚实基础。
新的一年,如何更好作答“稳定地方财力”这道题?记者了解到,今年,财政部门将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稳”字为要,“干”字当头,“实”字打底,加强财税协同共治,紧密关注重点行业税收入库变化,提升收入分析研判和组织水平;提高税源建设质量,量化招商引资项目政府要素投入和企业产出的匹配度,形成政策激励与税源培植的良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含“税”量;依法依规征税收费,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升财政收入质量,以财政稳健运行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助力企业发展,这道题答得有“分量”
企业兴,则经济兴。只有企业发展稳步前行,经济才能回升向好。过去一年,扬州财政以实打实的举措、沉甸甸的“礼包”,让企业感受到了这座城市重企惠企的“分量”。
扩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专精特新贷、小微贷、苏科贷等137.4亿元,惠及企业3490户。
设立125支产业引导基金,实现六大产业集群基金全覆盖。参股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国家级大基金,已促成大基金直投我市集成电路企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母基金获省战新基金支持。举办扬州产业科创大会,深化与头部机构合作,不断壮大耐心资本。
“过去一年,财政部门与兄弟单位一起,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并开展多场‘惠企政策园区行’活动,让广大企业第一时间享受到利好政策。”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环境,建成全市政府采购“一张网”,推动形成一体化的货物、工程、服务“网上商城”,入驻供应商5707家,其中98%为中小微企业,工作成效获省财政厅通报表扬。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经验做法入选财政部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
今年,财政部门将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严格执行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支持产业集群壮大,整合设立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3亿元,支持“613”产业体系发展,引导企业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加快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完善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强化行业龙头、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整合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7100万元,推动构建优质高效的“9+6”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支持产业科创,这道题答得有“力度”
推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是扬州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优势、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过去一年,市财政聚焦创新赋能,推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加力做好服务保障,一条条举措“力度”满满。
全市政府预算安排科技创新资金13.9亿元,同比增长134%,有力支持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创平台和载体建设等。
安排产业发展资金12亿元,推动产业园区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六大行动”,支持6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总产值超7000亿元。
“产业攀高逐新,科技创新引领是关键。”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一年,政府预算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超2500家,新获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65家,成功落户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同时,统筹安排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等专项资金5.4亿元,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政府预算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投入,市本级安排科技支出10.2亿元,同比增长29.6%。
一方面,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完善创新企业全周期培育支持机制,提升科创载体科技服务和孵化运营能力,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科技计划资助规模,支持企业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另一方面,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经费保障,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南大化工新材料中试转化基地、扬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产业科创平台建设。同时,升级人才支持政策,增加人才资金投入,升级打造“人才政策4.0”体系,重点支持科创领军人才集聚和优秀青年人才汇聚,持续做优“绿扬金凤”品牌;增加人才购房补贴资金规模,支持来扬在扬人才购房安居,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护航重大项目,这道题答得有“厚度”
战略性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建设,关系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回望2024年,从重大项目到基础设施,从生态环境到乡村振兴,保障战略性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建设这道题,财政人给出厚重的答案。
政府预算统筹安排资金25.6亿元,保障城市快速路网和主干路网外延工程,建成开发路东延快速化改造、江平东路东延涉铁应急、扬子津路西延等项目。
参与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实施171个海绵重点项目,中央奖补资金使用绩效在国家三部委考评中获评A级第1名。政府综合投入13.5亿元,整治积水点65个、改造老旧小区133个、地下管网272公里。
全市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资金16.6亿元,同比增长9.9%,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148个,支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邵伯湖西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70.4亿元,同比增长5%,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等。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扬州财政将进一步统筹资源保障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泰机场二期、宁盐高速、仪禄高速、扬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工程;加快推进万福快速路东延、润扬南路快速化改造、华扬路跨京杭大运河大桥等项目建设;实施新建高中、体育学校设施改造等教育项目,持续推进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B地块、扬州市中医院新院区、市二院应急救援中心大楼等卫生健康项目;市本级政府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11.8亿元加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保障民生幸福,这道题答得有“温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翻开过去一年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一件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一个个民生难题得到解决,扬州财政用心用情保障民生幸福,让“真金白银”沉得下、用得好,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看就业优先。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兑现各项社保及公益性岗位补贴3.5亿元、惠及5.4万人。
看教育医疗。政府预算投入104亿元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投入资金4.9亿元支持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在第一轮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位列15个示范城市第2名。
看文体旅发展。政府预算安排文化旅游和体育支出11.9亿元,建成重大文旅项目26个;支持举办文化惠民活动超2500场次、群众性体育赛事超1000场次;全国羽毛球团体冠军赛等30余项重大赛事在扬举办。
看织密社会保障网。加大困难群体保障力度,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830元,政府预算安排救助资金2.6亿元,救助各类困难对象4.8万人次。统筹各级财政资金72亿元用于对社保基金补助,确保各项待遇足额发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放眼今年,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政府预算将坚持把可用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教育卫生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确定的民生实事如期完成。同时,市本级政府预算安排文化旅游和体育支出4.9亿元,促进文体旅加快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市本级政府预算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亿元,安排教育支出17.4亿元,安排卫生健康支出6.9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750元。记者 石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