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几百米的老街古巷,行人来往穿梭,艺术工作室、非遗传承项目等随处可见;一间门面不大的小店里,展示着多部修复的古籍和古籍文创产品;一棵百年古树,就长在居民家的庭院里……扬州城中,流逝的时光仿佛在这里层层堆叠,可看见、可触碰的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活的新图景。
“我从小在这长大,那时候就感觉整个巷子很破,电线杂乱地遍布在巷子的上方,上厕所只能去公厕。”袁荔是扬州仁丰里的原住民,18岁离开这里后,她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了,“为了小孩读书,2021年,我回到仁丰里,那个时候这里已经大变样。”
“仁丰里至今还保留着超过1000户的原住民。”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张雪松介绍,仁丰里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扬州明代旧城内唯一的历史街区,近年来,仁丰里采取“政府引导、居民自主参与”模式打造特色街巷,不仅“原貌、原住、原味”保留了老街古巷和市民市井特色,还先后入驻名师工作室28个、非遗传承项目8个、艺术工作室5个,在城市更新中形成“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
与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是扬州市一直以来坚持的城市更新路线。为避免出现拆真建假、商业扰民、原住民大量流失等问题,扬州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专家团队智囊作用、社会团体专业作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作用以及市场经济无形作用,依据不同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禀赋,探索“小尺度、绣花功、本土化、渐进式”的更新路径。
与仁丰里相距约1公里的皮市街,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皮市街坐落于古运河畔,全长不到700米,自明清两代开始就是商贾云集的“皮货一条街”。如今,皮市街沿街两侧老宅“修旧如旧”,保留了青砖小瓦的明清风貌。街区沿两侧支巷延伸,不仅串联起吴氏宅第、朱自清故居等文化资源,畅通了个园、何园、东关街等热门旅游线路;还设立了“巨幅文化墙”、爱心红绿灯、风动长廊、蔷薇花墙等特色“网红”打卡点,聚集了近百家文创、传统小吃、咖啡馆、民宿、花店、书店、非遗等方面的文旅商户,形成了一条原住民和创业者共同生活的文化街区。皮市街还持续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嗨!皮市集”系列市集活动品牌、“唤•醒”咖啡文化节、夏日书香夜市等,进一步丰富文化体验。
今年4月,扬州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首期适旅化改造项目完成,扬州人有了散步、听曲、吃早茶的新去处,外地游客也有了“city walk”的新路线。
北护城河是扬州明清古城北城墙的城濠,长约2.6公里,沿岸分布了天宁寺、御马头、个园、史公祠等名胜古迹,但缺乏动线串联、缺乏活动空间。“沿河两岸是大量的居民区,居民有活动空间的需求,当然从扬州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讲,也有文旅发展的需求。” 扬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薛峰是扬州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介绍,北护城河一带的改造规划正是基于这些需求来设计的,如今这里的“游船+酒店+餐饮+景点”等产品不断丰富、叠加、创新,能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体验、酒店住宿、景点游玩、特色餐饮、交通出行等“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