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领跑全国,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江苏是文旅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9月29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专项监督情况的报告。通过一组组数据,看江苏的文旅发展成绩单。
资金扶持、产品创新,江苏文旅多项指标领跑全国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级层面统筹专项经费14亿元,争取中央转移资金近12亿元,重点支持优质文旅资源新供给、新业态培育和消费新场景打造。安排省级文化、文物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139个文旅融合类项目,打造了南京幕燕滨江、常州青果巷等标志性项目。同时,设立总规模逾70亿元的紫金文化基金、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苏州山塘旅游、徐州云龙湖夜游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推动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层面,去年全省362家博物馆接待观众1.39亿人次、保持全国首位,创新“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模式,积极开发手工技艺、文化雅韵、传统医药、美食风味等非遗精品游线路,带动“研学游”“休闲游”持续升温。创作推出《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长江春色图》大型美术长卷并进行数字活化利用,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成为全国文艺创作爆棚产品,徐州《彭城风华》、建湖“淮剧小镇”等实景演艺创新再现地域文化,苏州《游园惊梦》、无锡《拈花一笑》、盐城《天仙缘》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一组数据充分展示江苏文旅的发展成果:2024年,江苏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138家,占全国比重15.6%,稳居全国第一;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万亿元;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亿元,同比增长15.56%,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打造文旅融合新形态,激发地区发展新活力
从跑进春天的城市马拉松到延续了一整个夏天热情的“苏超”,江苏把握机遇不断拓展文旅边界,打造文旅融合新形态。持续扩大“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创新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精心打造30条运河、长江主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太湖揽胜”水上旅游、“自在驾游”房车露营驿站、“水韵江苏”旅游主题列车等重点项目,擦亮苏州古典园林、江南水乡古镇、黄海湿地等“最江苏”文化名片。

视线转向各地方,无锡依托“春晚分会场”“锡马”“赏樱”等热点,截至今年8月底共接待游客8020.67万人次,旅游消费金额42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和14.14%,两项增幅均列苏南首位;南京打造“演艺之城”,2024年举办演出超1.28万场,总票房15.4亿元,外地观众占比高达八成;连云港依托山海优势,开发海岛、沙滩、森林、渔村等特色资源,用好开山岛、抗日山等红色资源,海洋旅游、低空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苏超”登场,全国注目。为打造好这一现象级体育赛事IP,全省和各地及时发布1800多项文旅活动和130多项惠民措施,有效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区域联动、增强文化认同,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充分释放。截至“苏超”第十二轮,全省共举办72场比赛,主场城市比赛日接待外地游客1075.66万人次、同比增长25.70%,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106.74亿元、同比增长25.21%。
深挖文化资源,培育“近悦远来”文旅沃土
当前,江苏文旅高质量发展已站在新起点上,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展望下一阶段,推动我省文旅深度融合的首要举措是持续强化文旅融合要素保障。为此,江苏将围绕“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重大要求,科学编制“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细化具体实施意见,落地落实六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既加大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的政策支持研究,也重视文旅领域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对地缘相近、文脉相通区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大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文旅资源协同开发,共同打造“近悦远来”的文旅沃土。

江苏文化谱系多元交汇、底蕴深厚,共同构成兼容南北、贯通古今的立体文化系统。江苏要从历史传承、人文精神等多维度出发,提炼差异化特质,挖掘“最江苏”文化符号,并采用现代技术重构表达形式,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原创文化IP。聚焦产品创新与场景升级、体验升级,构建“文化符号—场景落地—数字传播”转化链,在现象级文旅产品、文旅融合地标、新型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的打造上不断创新,将文化资源与场景消费相结合。
针对文旅市场的拓展,江苏将构建文旅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培育和引进头部文旅企业,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专业发展。总结推广“苏超+文旅”成功经验,放大“跟着‘苏超’去旅行”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效应,结合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更新行动、“苏韵乡情”打造等,推进其他产业与文旅产业跨界多元融合,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同时,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应用,创新发展云旅游、云演艺、云展览等文旅融合新场景,发展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等文旅融合新业态。
图片来源:交汇点、江苏大剧院、无锡发布、水韵江苏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