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陶瓷是江苏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在扩大江苏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28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江苏省保障和促进宜兴陶瓷高质量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拟通过立法手段擘画宜兴陶瓷“大产业”的新蓝图。
宜兴的城市印象自“一捧泥”而始,从骆驼墩遗址中出土的古朴陶器推算,宜兴制陶已有7000多年历史,且经过漫长岁月沉淀,最终形成多个富有代表性的陶瓷品种。作为江苏重要传统产业,宜兴陶瓷产业涵盖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园艺陶瓷和工业陶瓷等,是国内陶瓷产业链最完整、产品门类最齐全的陶瓷产区之一,2024 年全市陶瓷产业总规模超 300 亿元。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宜兴的陶瓷产业发展也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然而,与国内其他发展陶瓷产业地区相比,宜兴陶瓷也存在产业规模、企业规模总体较小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宜兴陶瓷产业壮大,草案聚焦产业创新发展,要求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科技等有关部门引导宜兴陶瓷产业合理布局,推进宜兴陶瓷产业升级,推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产业配套水平;明确强调省、无锡市、宜兴市人民政府应加强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培育、壮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增强园区集聚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功能,通过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整合产业资源来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加快培育陶瓷产业新质生产力。
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草案用专章对宜兴陶瓷的保护传承作了规定。例如要求建立宜兴陶瓷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制度,规定保护名录应当载明文化资源的名称、类型、文化内涵、保护要求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当列入保护名录的宜兴陶瓷文化资源濒临消失或活态传承较为困难时,宜兴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专门方案实施抢救性保护,相关部门需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和实物,建立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档案库。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草案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或者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陶瓷主题的展示体验平台,并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展示平台,开发虚拟展示、智慧导览、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产品。
宜兴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先进技艺、资金和人才传承,为此草案要求建立宜兴陶瓷产业统计调查机制,定期发布宜兴陶瓷产业发展报告,分析其产业数据、发展态势和市场运行情况。同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培养引进更多产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且保障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和建设宜兴陶瓷标准体系。
会上,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还对草案在宜兴陶瓷的品牌建设和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