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志,国家有为!“改革发展·青年说”主题分享活动走进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5-09-27 12: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喻婷,潘书哲  
1

9月26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会议室内传来一阵阵激情澎湃的演讲,7位来自省内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站上“改革发展·青年说”主题分享活动的舞台,用真挚语言讲述他们投身改革发展的经历和奋斗故事,展现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的担当和风采。本次活动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总支承办。

“1990年,22岁的张连华第一次走进麻风病院;1997年,29岁的他在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对麻风病防治的思考;今年,张连华57岁了,双鬓染霜,却依然奔走在麻防一线……”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总支副书记项耀的记忆里,老前辈张连华是江苏疾控人扎根一线的代表。几十年来。江苏疾控人凭借代代相传的坚持和责任,让江苏从麻风病高流行区转变为低流行区,年发病人数从高峰时的3000多例锐减到如今的不足10例。

奋斗的身影还体现在新冠疫情的流调与检测中。当时,疾控中心的队员们为了“跑赢病毒”,常常几十个小时不合眼只为了一次精准的流调信息;实验室里检测人员每天拧开900个试剂瓶盖,手抖得拿不稳筷子,却说“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少一分传播风险”。这些坚守和追踪,这无数个熬红的双眼、磨破的双手、疲惫却挺直的脊梁,最终构筑起迎战疫情最强大的“数字生命线”。

从张连华35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到新冠战“疫”中的日夜奋战,再到日常工作中无数次的出差、监测、干预等工作,一代代江苏疾控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健康。项耀表示,作为新时代的疾控青年,他们愿将青春融入守护健康的伟大征程,用专业、汗水以及全部热忱,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实现疾控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上千万名群众踊跃支前,冒着枪林弹雨划桨摇橹,送解放军渡过天堑。在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成杰的故事里,老战士高志誉便是当年渡江战役的亲历者。那条宽阔的大江,江畔亲切支援的群众,成为他至今难以忘怀的景象。

“高爷爷说那时候过江很难,长江也制约着地区的发展。但泰兴人不等不靠,贷款建设过江通道,加快泰兴融入长三角和扬子江城市群的步伐。”再到今年9月,连接常州与泰州的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成为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普通公路三种方式于一体的过江通道,对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协调发展及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76年间,从小木船渡江到汽渡轮船渡江再到世界级大桥渡江,变的是渡江工具,不变的是那股“敢闯敢拼”的青春热血。“我想真正的渡江,从来不只是连接两岸,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前辈们已经创造了许多奇迹,现在轮到我们拿过‘交接棒’了。”成杰说。

路的尽头有什么?在交通强省江苏,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养护旅程中又会发生哪些难忘的故事?江苏现代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管朱灵茜带来了题为《路的尽头,是家;路的背后,是青春》的宣讲,以“现代路桥”建设者的视角,讲述交通青年用汗水和创新铺就发展之路的故事。

她提到,李靖博士带领团队辗转数十城调研,在70℃高温的路面和零下冰水中测试,一年内研发出特种不粘轮乳化沥青等3项自研材料,使用寿命延长50%,综合成本降低20%。全国技能大赛金牌得主张煦,则为练就“毫米级”混凝土修补技艺,每天5点起床训练,磨坏5双鞋,手脚被钢纤维扎伤,体重降30斤,最终以“工匠的倔强”捧回金牌……从传统工艺到绿色工法,变的是技术与方法,不变的是建设者守护万家灯火的初心。

“路的尽头是千家万户的团圆灯火,而路的背后是江苏交通人永不落幕的青春史诗。路延伸到哪里,江苏发展的脚步就迈向哪里;青春奉献在哪里,交通强省答卷的华章就写在哪里!”朱灵茜说。

南通市崇川区委党校教务科科长史向荣以“青春成长博物馆”为主题展开宣讲,用三个小物件串联起“改革”故事。

在历史展厅,奶奶褪色的粮票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家人生活的“硬通货”。随着改革开放,制度革新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大家的生活有了大提升,还出现了越来越方便和快捷的支付方式。成长展厅里,史向荣的小学同学张丰铄为圆军人梦在济南基地加练:白天请教练纠动作,晚上让战友帮忙,磨穿六双鞋、磨破五件衣,最终以“方队精神面貌标兵”身份走过天安门,用汗水浇灌出青春答卷。而在未来展厅,乒乓球承载着史向荣儿时的热爱;如今,南通体育改革成果显著,“苏超”爆火,狼山脚下孩子们不断奋斗,在绿茵场奔跑出青春最动人的模样。

时间在一个个物件和故事里有了痕迹,时代浪潮也给每代人留下了难忘回忆。史向荣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是改革开放的观众席,而是接力区的参赛者;接过的不只是发展的成果,更是“永远在路上”的勇气。

现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张培的讲述对象是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一名现役军人。20多年的军旅生涯里,张培的丈夫曾三次赴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收获七个三等功、一个二等功、三枚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还荣获省委宣传部授予的“最美江苏兵”和“江苏好人”等称号。荣光背后,是张培用自己的肩膀扛下小家责任,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践行着军人的伟大使命。

在张培看来,他们这个小家庭的聚少离多与酸甜苦辣,是千千万万军人家庭默默奉献的缩影。“军功章上闪耀的光芒,不仅属于战士,同样属于每一位默默付出的军属,我们都以各自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张培感慨,纵然生活时有艰难,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唯有祖国繁荣昌盛,万千小家才能幸福安宁。

作为国家级非遗苏北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倪雷现场手持两块月牙板搭配书鼓,带来一段唱腔硬朗的传统说唱。听着柳琴戏、苏北琴书、苏北大鼓长大的倪雷, 18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习美声唱法的同时,在音乐学院的琴房里开始练习苏北大鼓。这一说一唱间,倪雷在中外不同唱腔中找到突破点,多次参与大型表演,还带着苏北大鼓登上德国慕尼黑的舞台。

泰兴市文化馆讲解员的刘懿忻,同样也将目光聚焦于非遗代表性项目杖头木偶戏。但初学时,单是举木偶这个基础动作,就需要她每天练习数小时,直至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手指僵得撵不住签子。“虽然辛苦,可一想到能让这项百年技艺在我们手中焕发新生,能让更多人看到泰兴杖头木偶戏的精彩,大家心里又有劲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让非遗火种传得更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喻婷 潘书哲

标签:
责编: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