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县水晶交易额达460亿、电商交易320亿、相关从业人员超30万……一串水晶衍生一条出“买全球、卖全球”的特色产业链,也让东海这座小城为更多人知晓。8月12日,“改革发展·青年说”主题分享活动来到了连云港市东海县,不同领域的6位青年讲师站在这片充满梦想的土地上,生动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发展故事与奋斗经历。

青年讲师张培来自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她的讲述对象是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一名现役军人。20多年的军旅生涯里,张培的丈夫曾三次赴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收获七个三等功、一个二等功,三枚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还荣获省委宣传部授予的“最美江苏兵”和“江苏好人”等称号。荣光背后,是张培用自己的肩膀扛下了小家责任,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践行着军人的伟大使命。
在张培看来,他们这个小家庭的聚少离多与酸甜苦辣,是千千万万军人家庭默默奉献的缩影。“军功章上闪耀的光芒,不仅属于战士,同样属于每一位默默付出的军属,我们都以各自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张培感慨,纵然生活时有艰难,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唯有祖国繁荣昌盛,万千小家才能幸福安宁。

苏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倪雷,现场手持两块月牙板搭配书鼓,带来了一段唱腔硬朗的传统说唱。听着柳琴戏、苏北琴书、苏北大鼓长大的倪雷,在幼时便对传统曲艺产生了浓厚兴趣。18岁那年,他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习美声唱法的同时,在音乐学院的琴房里开始练习苏北大鼓。这一说一唱间,倪雷在中外不同唱腔中找到了突破点,多次参与大型表演,还带着苏北大鼓登上德国慕尼黑的舞台。“苏北大鼓就是融在我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声音。”
传承非易事,时代创新声。如今,已经扎根宿迁的倪雷继续苏北大鼓的曲艺传播,并将目光更多地放在苏北大鼓的创新表达上,立志将古老的鼓板敲响在年轻一代心中。

改革开放是如何影响人民的生活,又给一座城市留下了什么印记?连云港市农商控股集团的朱紫璇,用一组老照片带领众人回到了那段处处洋溢着向上力量的旧时光。
1983年,壬戌狗年的除夕夜,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拉开了帷幕,朱紫璇的父亲在老式收音机前收听了李谷一的《乡恋》;1984年,连云港被确立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电视机、录音机这类家电逐渐走进港城的千家万户,人们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变化;2013年,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支点城市,再一次乘上改革开放的“筋斗云”;再到今天,中欧班列昼夜不停地将货物运往大洋彼岸、东海水晶销往全球各地、中复神鹰生产的碳纤维新材料为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助力、西墅湾原本望不到头的滩涂变成焕然一新的连云新城……数十年来,连云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取得了一个个非凡成就。
“无数个你和我,坚守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就这么奋斗着、憧憬着、一砖一瓦地积累着,终于把连云港建设成如今意气风发的模样。”朱紫璇动情地说:“我们是生长在春风里、沐浴在阳光下的一代人,就让我们以青春之名扎根这片热土,不断地向上生长!”

同样以老物件作为开场的,还有连云港市连云区“老赵工作室”新一代的接班人宋昕卫。从骑着自行车收税到电子办税,从算盘珠到大数据,从印有“税企同心 走出国门”的老锦旗到税务服务模式、征管手段全方位的改革创新……40多年来,连云港市的税务系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宋昕卫的师父也完成了两代税务人的使命交接。如今,藏在老物件里的如歌“岁月”虽已成为历史,却依旧闪耀着熠熠光辉,继续见证新时代税务青年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初心和理想。“下一个40年,我们将接过奋斗担当的接力棒,努力在新征程上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宋昕卫说。

在连云港东海县曲阳镇,赵中刚是周边村民眼中有名的“水晶书记”。2012年,赵中刚大学毕业后考上大学生村官,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为了尽快弄清楚水晶创业的要点,赵中刚自费到外考察学习,回来后把村民加工下来的边角料变废为宝,开发制作了上千款水晶家居产品,一举打开市场销路。2018年,赵中刚又带团队做跨境电商直播,克服一系列困难后,他们在村里通过一部小手机联通国内外,每年销往欧美各个国家的水晶工艺品超亿元,同时也吸引300多位年轻人回村创业,还有30多个外国人慕名来村里创业和就业。
“2020年我从曲阳村村书记的工作岗位上被调任至兴西村担任村书记,那时兴西村的村集体收入不到30万元,村里负债多,干群矛盾突出。”面对这些问题,赵中刚没有逃避,带着村干部调整水晶产业结构,村集体组织两个常态化的水晶大集,创办三个水晶电商产业园,“一下带动了上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至少500万元以上。”展望未来,赵中刚的目标是努力为100个村集体电商赋能,打造1000个万级粉丝助农主播,进一步实现联农带农、强村兴村。

25岁的水晶雕刻师张浩宇在现场带来了《雕琢时光,折射人生》的主题分享。“我第一次接触水晶原石,看到它的表面布满泥浆甚至是裂痕和杂质,也曾怀疑:这真的能变成光彩夺目的艺术品吗?”直到他开始打磨原石,耗费一周时间切除掉表面的层层绺裂,才看到内里的纯净无瑕。张浩宇发现,打磨和雕刻水晶原石的过程与认识自我存在莫名的巧合:我们常常被表面的粗糙、一时的困境所迷惑,但水晶告诉我,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沉下心来去发现,需要耐心去打磨,去等待那个“拨云见日”的瞬间。
这些“拨云见日”的瞬间在几代雕刻师手上出现过,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态度。时间流转,传承的不只是一门雕刻手艺,更是面对抉择时的责任与敬畏。张浩宇说,每个人都是一块独特的“水晶”,而生活就是那把雕刻刀。“希望我们都学会找到自己内在的美,耐住性子去雕琢、勇敢面对每一次选择,最终在时光的打磨下,成为那件独一无二的作品。”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共青团连云港市委承办,共青团东海县委协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喻婷 实习生 闻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