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8月8日,“改革发展·青年说”主题分享活动走进泰兴。讲台上,来自全省不同领域的6位青年讲师共聚一堂,展现疾控一线守护健康的青年担当、路桥建设工作的青年力量、水务行业前沿的青年守护、民政服务岗位的默默奉献、媒体阵地的青年声音和文化传承舞台上的青年风采。他们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温暖的细节,勾勒出新时代青年在改革发展浪潮中的奋斗群像。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项耀,通过两个故事,揭示疾控工作的特殊使命。“1990年,22岁的张连华第一次走进麻风病院;1997年,29岁的他在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对麻风病防治的思考;今年,张连华57岁了,双鬓染霜,却依然奔走在麻防一线……”在项耀的讲述里,张连华35年来坚守在麻风病防治一线的经历逐渐具象化。疾控人代代相传的坚持和责任,让江苏从麻风病高流行区转变为低流行区,年发病人数从高峰时的3000多例锐减到如今的不足10例。
新冠疫情的流调与检测中,疾控中心的队员们为了“跑赢病毒”,常常几十个小时不合眼只为了一次精准的流调信息;实验室里检测人员每天拧开900个试剂瓶盖,手抖得拿不稳筷子,却说“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少一分传播风险”。这些坚守和追踪,这无数个熬红的双眼、磨破的双手、疲惫却挺直的脊梁,最终构筑起迎战疫情最强大的“数字生命线”。
从张连华35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到新冠战“疫”中的日夜奋战,再到日常工作中无数次的出差、监测、干预等工作,一代代江苏疾控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健康。项耀表示,作为新时代的疾控青年,他们愿将青春融入守护健康的伟大征程,用专业、汗水以及全部热忱,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实现疾控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当生命走到尽头,爱和关怀不会止步。来自泰州市民政局的杜敏,以殡葬工作者的日常,展现了“五有干部”的责任与温情。她提到,自己每天用眼睛记录凌晨五点的殡仪馆,熟悉政策法规、倾听群众需求。她曾帮一位老人将写给已故老伴的信随火化,解开心结;新冠疫情期间,她和同事们身穿防护服连续两个月处置遗体,高温下抢修火化炉,确保服务不中断。
现场,她还分享为白血病女孩化童妆、放娃娃,让告别充满温度的细节,并介绍公益江葬、云祭扫平台等创新服务。“有人说殡葬‘晦气’,我却说这里没有晦气,只有对生命的尊重。我们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用专业技能和温情服务,让逝者有尊严、生者得安慰。”杜敏说。

盐城市城投集团水务公司的蔡天宁以供水青年的视角,讲述了一场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民生跨越。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供水的需求和标准是“有就行”;1985年,国家颁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增至35项,供水变成“安全才行”;2006年,标准再升级到106项,“健康”成了新关键词;2022年,水质新标准更加注重感官指标与消毒副产物问题。数十年时间,人们的用水需求不断有新的要求,供水行业也陆续实现技术的更迭和跨越。
“盐龙湖水厂的刘青厂长顶着30多度的高温,在露天炭池边蹲守六小时以上,仅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程序优化顺利实现‘零’跑炭革新;联合科研机构推进‘超滤+纳滤’双膜中试试验成功,高锰酸盐指数、硬度、氯化物去除率均超80%,实现全市供水从‘达标水’向‘优质水’跨越。”她感慨:“作为新人,我曾因高温高浊、低温低浊、嗅和味异常等突发水质状况的处理问题而焦虑,但老师傅们深夜抢修的身影、青年团队的技术突破,让我懂得‘清水长流处,必有使命永相承’。我们一定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水务转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王馨悦在宣讲中以长江渔民周德宏的转型故事为切入点,生动诠释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和谐共生。从远近闻名的“刀鱼王”到长江上的护渔员,周德宏的转变源自对长江的爱护依恋,也有着“给子孙留鱼苗”的责任感。
“从靠江吃江到巡江护江,周德宏的故事仅仅是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王馨悦介绍,这些年,长江江苏段41937名渔民全都“洗脚”上岸,沿江岸线污染企业也全部搬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一个个风景宜人的滨江广场。如今,周德宏已经是护渔队的“老把头”,还学会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新设备守护长江,见证江豚重现、刀鱼群回归的生态奇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才能让长江永葆‘好颜色’,百姓共享‘好成色’。”

“非凡不是奇迹,而是把平凡小事淬炼成光。我们用机械轰鸣作标点,在苏南大地写下产研融合的散文诗,让检测、设计、建设、养护同频共振。”江苏现代路桥有限责任公司朱灵茜,带来题为《路的尽头,是家;路的背后,是青春》的宣讲,以“现代路桥”建设者的视角,讲述交通青年用汗水和创新铺就发展之路的故事。
她提到,李靖博士带领团队辗转数十城调研,在70℃高温的路面和零下冰水中测试,一年内研发出特种不粘轮乳化沥青等3项自研材料,使用寿命延长50%,综合成本降低20%。全国技能大赛金牌得主张煦,则为练就“毫米级”混凝土修补技艺,每天5点起床训练,磨坏5双鞋,手脚被钢纤维扎伤,体重降30斤,最终以“工匠的倔强”捧回金牌。此外,她还分享了团队在扬溧、广靖项目中运用智能超声波成孔检测仪、装配式钢筋笼等先进技术,推动“建养一体化”模式落地的经历。

泰兴市文化馆的刘懿忻以前辈李震霞的故事作为开场,讲述了一位文化工作者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默默付出。作为市文化馆的一名新人,刘懿忻曾疑惑自己将来的使命到底是什么。直到她在学习杖头木偶戏时,和数十位年轻人咬着牙从头开始,单是举木偶这个基础动作每天就需要练习数小时,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手指也僵得撵不住签子。“可一想到我在做的事情是让百年技艺焕发新生,那些苦就不苦了。”在刘懿忻看来,群众文化就是要从群众中来,为群众而作,由群众共享。文化馆人的使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更渴望能像李震霞老师那样,把泰兴的花鼓、木偶戏等这些珍贵的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刘懿忻说。
从疾控战线上的坚守到殡葬服务中的温情;从水务技术突破实现“喝好水”的民生跨越,到长江护渔员“给子孙留鱼苗”的生态担当;从交通建设者“毫米级”技艺的匠心打磨,到文化传承人举木偶练到手臂酸麻的执着……六位青年讲师的分享,虽领域不同、故事各异,却共同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底色:以专业守护民生温度,用创新推动发展高度,将个人奋斗融入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
据悉,本次活动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共青团泰州市委承办,共青团泰兴市委、泰兴市财政局共同协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喻婷 实习生 闻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