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爆火。有媒体报道,湖南、浙江、福建等地都发现学生用AI写作业,一位语文老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学生的作文浓浓的AI味道,没有自己的主见跟思想”。一时间,“DeepSeek成赶作业‘神器’”等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榜,引发热议。
近日,记者走访了南京多所中小学发现,DeepSeek、豆包、讯飞星火等AI软件开始成为不少学生的工具,部分学生甚至坦言自己用AI写作文。
AI“代写”,作文成“重灾区”
在南京市鼓楼区某小学门口,记者询问了部分接孩子的家长,不少家长表示孩子使用过AI软件完成作业,其中作文、社会实践报告是“重灾区”。
薛女士的儿子今年四年级,前几日老师布置了一篇名为《乡村早晨》的作文,“孩子没去过农村,根本不知道乡村的早晨什么样,编都编不出来”。但为了应付这篇作文,薛女士只能让孩子使用AI,让“豆包”直接给出一篇范文,修改几个词后,抄在作文本上。

AI软件真能“一键生成”一篇作文?记者打开手机里的DeepSeek,输入四年级作文《我的乐园》,30秒后就生成一篇结构完整、质量不错的范文。此外,DeepSeek还能根据提供的关键词生成不同类型的作文,例如记叙文、说明文等。
面对如此智能的AI软件,家长们的态度明显分成两派。李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用AI查资料、检查作业,学习效率提升明显,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王先生也坦言,用AI帮孩子写读后感、做阅读理解、讲解错题等,其实就是解放自己,“毕竟以前这些辅导任务都是我在做”。而另一派则坚决抵制孩子使用AI软件,认为这样会让孩子丧失思考能力,对AI产生依赖。家长孙先生就没收了儿子的手机,“上次数学作业,他直接把题目拍给AI,解题步骤都没看懂就照抄答案。现在连作文都要AI生成,这哪还有自己的思想?”
一键生成“AI味”太浓,作文应真诚表达自我
那么,用AI一键生成的作文,老师能看出来吗?记者采访了南京市雨花台区某小学的金老师,他表示AI生成的作文还是很容易识别的,主要就是内容空洞、表达模式化。“整篇文章喜欢大量使用排比句,没有个人感情,也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最夸张的是,作文引用冷门典故,这些典故连老师都要查资料,很明显是AI生成。”金老师认为,写作文本应是一个真诚表达自我的过程,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映。利用AI完成作文,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无法真正掌握书写表达能力。
南京市玄武区某高中英语张老师也坦言,她发现有同学用AI完成的英语作文,不仅语法结构过于复杂,而且完全正确,没有任何语病,与学生平时的英语水平不符。针对这种情况,张老师表示会私下去了解情况,如果是没学会,就加以辅导;如果纯粹是因为偷懒,那就退回重写,引导他们要自主完成作业。
而除了作文这类主观性较强的作业外,在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题目上,AI给出的回答也并不是无懈可击。有媒体报道,有老师将一道上海高考解析几何压轴题输入DeepSeek,约五分钟后,它给出了解答。如果只看答案,无懈可击。但细究起来,DeepSeek竟然像一些聪明但调皮的学生一样,猜出了答案,再“浑水摸鱼”填充了一些过程,存在不少逻辑漏洞。
可以说,对于正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在合理范围内将AI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孩子完全依赖AI,甚至照搬照抄AI,不仅很快会在老师和家长面前“露馅”,还会让渡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长此以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惰性”,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AI只是辅助工具,遇到问题“让大脑先跑起来”
那么,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合理平衡自主学习与借助AI之间的关系呢?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宋玥认为,AI成学生赶作业“神器”是老问题的一种新表现,“就像一开始计算器出现的时候,大家就会说要不要口算,或者要不要再打算盘。”宋玥分析,依赖AI的学生可分为四种心理类型:第一类是出于好奇开始使用AI;第二类是追求效率与结果;第三类是高估了自己对于AI的驾驭能力;第四类是对自己特别自信的学生,认为自己离开AI也可以,但是有就先用着。
“学习不应该只看到现有的结果,还要看到未来个人的发展。AI其实是在倒逼家长和学生更多地将注意力从结果转向学习的过程,当我们把结果慢慢地转向过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AI是我们的帮手,同时我们应该去做AI的主人。”宋玥说,“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引导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用AI很快就能得到一个答案,但是如果花的时间长一点,自己多去想,那么可能会得到一种解题的喜悦和更丰富的情绪体验,获得对自己更深刻的认识。”
“AI的运用一定要合理,我们既要鼓励孩子会用、能用并会驾驭AI,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但用它来完全替代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是对工具的错误使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杜岩老师坦言,过度依赖AI软件会阻碍思维发展,完全使用AI来完成作业会使学生失去锻炼机会,思维变得懒惰、僵化,并不利于个人发展。
亚信科技项目总监柳华在人工智能行业耕耘数年,对AI有着深入的研究。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柳华首先肯定了大模型AI的出现确实给孩子的辅助学习和收集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尽管AI能够帮助孩子快速在未知领域获取知识,但柳华认为,家长更需要防止孩子的AI依赖症。“往往那些抓耳挠腮找词语的过程,是孩子塑造着真正的表达能力的过程。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作业必须自己做,做完后可以请AI帮忙检查,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曲线,关键不是用不用AI,而是建立清晰的元认知——知道何时该让人脑主导,何时借力机器,遇到问题时让大脑先跑起来。”柳华说。
3月5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DeepSeek和机器人在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另外他透露,今年中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他提到,将加强一些重点问题的突破和实践的探索,包括继续加大数字教育这一个重要的国家平台建设,把人工智能(AI)与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而不久前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也专门提出,要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袭来,家长和老师无需将AI看作洪水猛兽而避之不及,如何合理引导孩子将注意力从结果转向学习的过程,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和使用AI,激发孩子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才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邵佳 国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