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桥”见变迁的收藏家
2024-12-29 09:48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喻婷  
1

12月末,南京最低气温已到零下。56年前的今天,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热火朝天的庆祝氛围驱散了冬日寒冷。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更广泛的人们心中,南京长江大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争气桥”。

江水滔滔,南京城日新月异,承载了几代人记忆与梦想的长江大桥依旧深烙在人们心中。王世清便是其中一人。近50年来,他累计收藏了1000余件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藏品与资料,成为人们口中的“大桥收藏家”。

用王世清的话说,自己与南京长江大桥的缘分从出生就开始了。“我出生在1960年,那时候大桥正开始全面建设。”童年时期,家住芜湖的王世清最早是从生活里认识了南京长江大桥,小到家里的锅碗瓢盆、年画月历,大到商场、饭店、电影院,都有大桥身影。“南京长江大桥是我们中国人自力更生的象征,从大人到小孩,没有不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南京长江大桥也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带动了一批商品的热销。

上世纪70年代,由南京自行车厂生产制造的“大桥牌”自行车,一经面世便引发抢购风潮。“那个年代,买自行车不光要钱,还得凭票。家里人用攒了好久的钱和票才买来一辆,那是我人生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油亮的车身、鲜艳的车标以及标志性的二八大杠,王世清学着大人样子骑上车穿梭在街头巷尾。铃声阵阵,一晃眼,骑车的少年就长大了。

1978年,担任中学团干部的王世清在学校组织下,前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扫墓。返程前来到南京长江大桥,想亲眼看看这座从小就出现在生活中的桥梁。

车子行至引桥停下,王世清和同学步行向前,当宏伟的雕像和鲜艳的桥头堡一一展露时,王世清心底涌上了许多种情绪。“我们哪里见过那么宽敞的马路、那么高的桥头堡!看什么都觉得新鲜,越往前走,腰杆子就挺得越直。”

取景框内的景象由模糊到清晰,指尖与按钮触碰间,王世清和同学拥有了与大桥的第一张合影。“回到芜湖,我去洗相片,这张合影我一直珍藏在身边。”2018年12月,经历长达27个月封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再度对公众开放,王世清和同学回到当年合影处,将黑白照片放大打印,与彩色的大桥放在同一张画框内。

40年光阴,意气风发的少年们白了头,可令他们高兴的是,归来的南京长江大桥没变,少年们记忆里的“争气桥”依旧挺立于江水之上。

“从南京回来的第二年,我考取南京航运学校,学校就在大桥下面。”思绪在王世清的回忆中跳回到40多年前,经过系统学习的王世清毕业后成为南京长江油运公司的船员,每周从大桥下往返。“船在大桥下,抬头便望到桥梁结构,这是跟桥面不一样的宏伟。”也是从这时开始,王世清萌生了系统收集南京长江大桥老物件的想法。

除了自己从小珍藏的画册和邮票,王世清利用业务时间奔走在朝天宫的古玩市场,以及散落在南京各地的废旧品回收站,和各个摊主打交道。时间久了,圈子里都知道有位“大桥收藏家”,收到和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物品也第一时间通知他。“我没有别的爱好,真心喜欢南京长江大桥,就想多留一些老物件。不为别的,老物件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影子。”

王世清的收藏品种类繁多,从大桥的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到建设过程中的照片、影像资料,再到参与大桥建设者的口述历史、个人物品等。其中,最让王世清引以为豪的是一套完整的南京长江大桥施工图纸。这套图纸详细记录了大桥的设计思路、结构布局以及施工工艺,对于研究中国桥梁建设乃至世界桥梁工程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王世清深知这套图纸的价值,平时都小心翼翼地放在木箱中保存。

除了施工图纸,王世清还收藏了许多与大桥建设相关的照片和影像资料。这些照片和影像,有的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有的则展现了大桥建成后的辉煌与壮丽。“大桥封闭修理替换下来的铆钉、玉兰灯灯罩、建桥工人的柳条帽、潜水服……”工作室内,王世清对自己收集来的物品如数家珍,时常清洁整理。

“大家都爱叫我‘大桥收藏家’,我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南京长江大桥,了解大桥背后的故事。”2014年,王世清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内举办了“南京长江大桥专题收藏展”。他精心挑选了数百件文物,还为展陈梳理文字材料。“这些藏品如果只摆在家里,就太可惜了。放到博物馆或者其他展览馆,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和感受到那段光荣的日子。”

从年少拥有第一辆“大桥牌”自行车到登上南京长江大桥,从收集大桥元素的老物件到举办专题收藏展,几十年来,王世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愿望。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他依然穿梭在不同街巷打捞藏品,也萌生出一个新愿望——在南京看到一座长江大桥博物馆。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公铁两用桥,可以说,我们国家自主建设高精尖桥梁工程是从南京长江大桥开始的。”宽阔江面之上,一座接一座的超级桥梁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辉煌历程,同样,也成为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缩影。“如果能有一座长江大桥博物馆来介绍那段历史,来更系统地收纳这些藏品,一定会激励更多年轻人。”王世清摩挲着自己收来的老物件,将它们一次次地介绍给来访者,也一次次讲起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

在王世清的计划里,这份讲述还要持续很久,因为“南京长江大桥,不光建在江上,更建在我们心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喻婷

标签:
责编: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