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 | 人生中场,TA们用双手重启人生
2024-12-03 08:3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浦琼月,洪梦琪  
1

2024年12月3日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国际残疾人日主题为:增强残疾人领导力,共创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

在江苏,许多优秀残疾人自强不息,历经生活浪潮中的起伏与变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双手重启人生,撑起了人生的梦想。他们的故事,可以从一杯咖啡、一支画笔、一副键盘说起。

用双手萃取咖啡味的人生配方

人生就像制作咖啡,你的职责是萃取精华,而非焦虑了时光。

研磨、萃取咖啡,打法、添加奶泡……在无锡梁溪区前西溪4号“晨曦”咖啡店,视障咖啡师叶臻杰正熟练操作机器,不到3分钟,他就将咖啡送到了顾客手中。

与其他店面不同的是,这间25平米左右的小店随处标注了“点单区”“客座区”等盲文,墙面上还写着“我们依靠触摸感受世界,依赖记忆寻找方向”几个大字。

“取名为‘晨曦’,是想要让这间咖啡店像早晨的阳光一样充满希望,让进来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开店前,叶臻杰形容自己此前的生活是灰暗的。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留学归来的叶臻杰失去光明,接触到咖啡师这个职业则是在区残联举办的一次咖啡师培训活动上。经历3个月的摸索、考核,他成为了科学家咖啡(晨曦店)的一名全职咖啡师。

对叶臻杰来说,生活里照进了越来越多的阳光,而从一名从业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发生在2023年。因市场运营战略调整,叶臻杰所在的咖啡店面临闭店,原本就读商业管理专业的叶臻杰决心自主创业。

“试营业第一个月我们就卖出了1000多杯咖啡!”今年9月,叶臻杰主理的“DAWN COFFEE”(晨曦咖啡)正式试营业。不仅是咖啡师,他还担任起小店的宣发、采购、研发等职务。尽管挑战重重,但咖啡所带来的幸福感传递着无限可能,叶臻杰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小店营业期间,许多来自北京、广西、广东等全国各地的视障群体慕名前来探店,叶臻杰总会与他们耐心交流,在一杯咖啡的浓香里,重燃生活的希望。“我想,这间小店的意义不仅是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人看到逆境中的光亮,也让更多人看见残障群体拥有生活的无限可能。”叶臻杰说。

用双手书写不一样的人生篇章

“写作,是我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每天,许波银坐在电脑桌前,利用读屏软件的语音提示,用键盘创作文学,一坐几乎就是8个小时。

许波银出生在南通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兵是他从小的梦想。1983年,许波银应征入伍,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一次执行清理地雷任务中,为掩护战友他英勇负伤导致双目失明,被评为一级伤残军人。

“自从负伤看不见后,我一直思考将来能做点什么,我从收音机里听到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词,正好从小也有作家梦。”许波银说。

从此,他开始自学文学创作和声乐。“一开始,我会写点诗歌。”许波银告诉记者,“后来发现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太多了,又开始写文章,我想把曾经在战场上的感人事情以及周围的温暖点滴全部记录下来。”

年复一年的写作,让许波银有所收获。1991年,江苏某征文大赛吸引了许波银的注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投稿了一篇《光明的星期天》。出乎意料的是,稿件获得了三等奖,随后还在知名杂志上刊载。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只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也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自此,许波银开始在杂志、报纸和广播电台投稿作品,文章质量越来越高,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2020年,许波银创办追梦新时代盲人广播艺术团,创编微型广播剧近30部,这些广播剧随后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播出;2023年,他创作的广播剧剧本《逐梦爱的天空》获得首届全国盲人广播剧剧本征文二等奖……在常人看来苦行僧般的创作过程,许波银却乐在其中,产出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许波银还先后被评选为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盲协文学委员会委员。

诸多荣誉加身,许波银依旧坚持每天写作的习惯。谈到最鼓励自己的一本书,“当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许波银说,眼睛看不见后,小说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事迹让他重拾写作的信心。尽管身处黑暗,他在语调机械、语速飞快的读屏声里,用双手操作键盘,找到了新的光明。

用双手画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画的是生活,更是人心。

“希望我的画,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王金凤告诉记者。

王金凤是六合冶山人。因小时患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落下肢体三级残疾,左腿比右腿短7厘米。“那时候自尊心还是很强的,想着我的腿要是能正常走路就好了。”于是,画画成了王金凤宣泄情感的唯一出口,条件不够,她就拿着铅笔头或竹签在地上随意勾画。

身体的缺陷,让她从小就拥有细腻敏锐的共情力。1985年,19岁的王金凤第一次接触到“农民画”这一概念。在当时报名四合乡文化站美术创作培训班的学员中,她是唯一的残疾人。

 一个月的专业训练后,王金凤的第一幅画作《母与子》完成,画中母亲与孩子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虽然粗糙,却饱含深情。

1987年,王金凤经历了一场手术,接下来的两年里只能卧床,迷茫之中,她用画画来分散疼痛,《百鸡图》便是其中之一。画作中的大公鸡,头戴大红鸡冠,身披彩色羽毛,厚实宽大的脚爪尤其醒目。王金凤说,鸡爪处理的寓意是“脚踏实地”,也想以此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两年后,术后恢复的王金凤回到原先的工作点:水泥厂。“我当时负责厂里的宣传工作,职工宣传栏里、场内黑板报上都是我的画,那时我就想,总有一天我要坐在画馆里画画。”

之后的日子里,她坚持创作农民画,逛图书馆翻阅美术书籍,上网钻研题材……2008年底,在桂子山石柱林景区的农民画创作展销厅设立,王金凤便辞去工作,开始专职绘画,坐在场馆里绘画的梦想终于在此刻实现。

 “画画就要画得畅快肆意。”如今的王金凤以画人情画为主,色彩洒满纸张,艺术造型饱满丰富,饱含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道不尽家乡人情味的甘甜清香、鲜活肆意。(部分资料来自“江苏残联”公众号)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浦琼月 洪梦琪

标签:
责编: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