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历程·铁路经典︱天堑架飞虹,“争气桥”让中国人挺起脊梁
2024-09-20 13:28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导语:“争气桥”“南通好通”,一座座公铁大桥飞架大江南北;“全国领先”“世界第一”,一项项经典工程载入铁路史册;“网红打卡地”“靓丽风景线”,一条条高铁线路串联起“家与远方”……回首75载栉风沐雨,江苏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轨道上的江苏”进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动展现“轨道上的江苏”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江苏省铁路办公室联合新江苏传媒(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策划开展“奋进历程·铁路经典”调研采访活动,推出系列报道。本期聚焦: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图片来源:南京市档案馆)

长江,自古以来的天堑。这条大江自西向东奔流入海,于中下游处形成了江阔水急的特点,想要在此建桥,难度非比寻常。截至今年6月,长江江苏段主航道已建成16座长江大桥。可说起长江上的桥梁,人们仍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座——南京长江大桥。

1968年12月29日,历经约10年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因而有“争气桥”之称。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长江上的这座桥梁,从动工到建成,皆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也在一次次的困难突破中见证了中国人的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

“大桥开工正赶上三年经济困难期,缺资金、缺技术、缺材料,但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完成任务。”已经87岁的王方大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员,至今仍对大桥的建设场景印象深刻。他清楚记得,就在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宣布动工之际,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方面停止供应设备和钢材,同时撤走相关技术人员。这对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为了解决关键的钢材问题,鞍山钢铁公司成立科研小组,两年间历经无数次试制,于1963年正式生产低合金锰桥梁钢,桥梁结构钢生产全部实现国产化。

建设中的大桥(图片来源: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顾问杨洪建)

除了钢材,桥墩建设同样困难重重。长江下游南京段江底覆盖层各处不一,有些地方的岩石坚硬如铁,最软处的风化岩则是徒手就能捏碎。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自然条件,大桥局决定先修建试验墩。王方大回忆,当时工程队创造性提出将2台250吨的振动打桩机并联使用。“打桩的同时,我们还要随时检查管柱的连接处,防止歪斜或者断开。”经过众人努力,管柱顺利下到岩盘,并取得在砂层中管柱下沉超过47米的经验,解决一系列相关难题。

就这样,中国人民在一无外援、二无参考的境况下,第一次征服了长江天堑,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工程奇迹。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图片来源:南京市档案馆)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当年的国庆节凌晨,第一辆列车在夜色中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王方大和队友们听着火车驶过的声音,激动不已。“南京长江大桥是我们中国人完全靠自己建设的第一座跨江桥梁,腰杆子都挺直了!”

“争气桥”的铁杆粉丝王世清和他的珍贵藏品

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南京长江大桥犹如一座历史丰碑,镌刻下那个年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千千万万的面孔中有像王方大一样的建设人员,也有将大桥记忆永藏心间的普通人,王世清即是后者。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累计收集超过1000件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藏品和资料,成为这座“争气桥”的精神守护者。

从大桥的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到建设过程中的照片、影像资料,再到参与大桥建设者的口述历史和个人物品,王世清的收藏品种类繁多。其中,最让王世清引以为豪的是一套完整的南京长江大桥施工图纸。这套图纸详细记录了大桥的设计思路、结构布局以及施工工艺,对于研究中国桥梁建设乃至世界桥梁工程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南京长江大桥封闭大修替换下来的铆钉

多年来,王世清走街串巷地收集藏品,退休后更当起公益志愿者,为中小学生科普大桥历史。 2018年10月29日,历经了27个月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重新对外开放,王世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阔别已久的“老朋友”合影,顺便收集到几枚替换下的铆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长江大桥建造阶段,钢桁梁联结采用了铆钉连接工艺,铆合好坏直接关系到钢梁架设质量。当时,工人们需先将铆钉烧红烧透,对正铆孔,再用风枪挤压铆死,但凡铆合过程中有开裂弯曲的一定重来。“南京长江大桥建造时足足用了150多万颗铆钉,每颗铆钉都是‘手工’打进去的。大修后只替换了6000多颗铆钉,更换率不到千分之四,足以说明当时建设人员的认真程度,也证明了南京长江大桥建造时的过硬工艺。”王世清感叹。

南京长江大桥始终是南北运输过江大通道(图片来源:江苏省铁路办公室)

川流不息的车辆、往来不止的货轮、登桥赏景的游人……跨江而立的南京长江大桥,令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直是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2023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被列入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从“争气桥”到“最年轻”的市级文保单位,这座江上大桥与南京始终进行着“双向奔赴”,也将在岁月洗礼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镌刻更多的时代注脚。

南京长江大桥夜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江水滔滔,岁月流金。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南京长江大桥的注视下成长,一座又一座的国产超级桥梁自南京长江大桥为始扎根于祖国大地。对许许多多的“王方大”和“王世清”来说,横跨天堑的南京长江大桥会随着时间越扎越深,每一处钢材、每一段路面都无声讲述着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与自立自强,也透过霓虹光影和万家灯火记录下新时代发展的壮丽图景。

“这座桥,不光建在江上,更建在我们心里。”王世清说。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喻婷

标签:
责编: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