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长江|青山有“礼”
2024-09-09 08: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编者按 大江东去,长卷万里。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着全国“半壁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之际,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推出《“最”忆是长江》系列报道,聚焦长江经济带所涉11省市在75年发展中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创造的具有“首次”“首创”特质的事件,或是在跨越发展中诞生的“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全方位展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宏阔变迁。


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提出地

 

盛夏七月,烈日当空,浙江安吉余村,两株百年黄檀树绿意正浓。推开树荫下的竹篱门,走过一段砂石小道,便是俞佳慧的“黄檀树夏”民宿。

27岁的俞佳慧,是土生土长余村姑娘。2023年,她辞去政府工作,回村创业。短短一年,除了民宿,她与父亲俞金宝还开了一间小茶馆,以及一家“与余农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俞佳慧看来,这三处产业是父亲传承给她最珍贵的礼物,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提出地给予余村的馈赠。

一切都要从山说起。

俞佳慧家中珍藏的地契

山,见证着余村。俞金宝珍藏着两张20世纪50年代的地契,上面清晰地标明一座山的所有权。“这是佳慧奶奶的嫁妆。她是从隔壁村嫁过来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外公就把这个山调换过来给我妈,当时的山也就是砍砍柴火用。”

后来,这座山成为余村开挖的三座矿山之一。

矿山有优质的石灰岩,余村大力发展“石头经济”,鼎盛时期,村子有四家水泥厂,成为安吉“首富村”。20世纪90年代末,村集体收入已达300多万元,村民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我们家1984年就买了第一台电视机。”俞金宝说。

俞金宝在矿山工作时期的照片

伴随着财富,矿石开采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1993年,我到矿上跑水泥运输。那些年村里灰尘特别大,水是浑的,路是脏的。在矿里干活,特别危险,还砸死过人,我们天天提心吊胆。”

2003年,浙江实施“八八战略”,打造“绿色浙江”,“千万工程”正是重要抓手。作为“千万工程”的试点村、示范村,余村开始关停矿山和水泥厂。

俞金宝失业了。“以前一个人的收入就够全家开销,佳慧她妈妈也不用上班,矿山关了,手头也紧了。”只能另谋出路,富有经济头脑的俞金宝将目光放到村子里漫山遍野的竹林。

“安吉竹子产业非常有名,筷子、凉席、编织品,全国80%的竹制品从安吉出去。本地竹子不够用,而且价格也贵,我就去湖南、江西、福建……差不多有十几个省,到那里把竹子拉成竹丝竹篾,再运回安吉卖给加工厂,赚个差价。真的苦,一年有上千个小时都在火车上。”为了补贴家用,俞金宝妻子也去县城转椅厂找了份裁剪工工作。年幼的俞佳慧在天荒坪镇上小学,寄养在老师家里,一个月只能与父母见次把次面。

一家人背井离乡,聚少离多,村里一半村民也失了业,村集体收入缩水到20万元。为了生计,县里鼓励发展旅游,从矿山上下岗的村民潘春林就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但是,因为植被恢复慢,村容村貌不是很美观,开的几家竹制品家庭作坊,剖竹子、洗竹筷产生的粉尘和污水又有污染,路上鸡、鸭、狗乱窜,公共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饭”吃不稳。

转机出现在2005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前往余村调研,称赞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余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把家庭作坊搬进生态工业区,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土地重新规划设计成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优化人居环境……“人在余村走,就在画中游”,村子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2007年开始,村里的旅游业就火起来了。”俞金宝记忆犹新。这一年,在水泥厂做过工、在外做过司机的村民胡加兴开起了荷花山漂流,村里的绿道观光、登山垂钓等项目也逐步有了起色,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是这一年,俞金宝靠着竹子,收入小有起色,家里买了辆小轿车。

这一年,俞佳慧上四年级,有两件事让她印象深刻。一件是生日时,父母开车带她去县城吃肯德基。“从村子里开车到县城只要20多分钟。”第二件是父亲送给她一台7000多块的笔记本电脑,“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贵重的礼物!”

满目翠绿的余村

变化不止于此。

“2010年开始,江西那边开始做自己的竹产业,安吉这边的竞争力就没有那么强了。”

一边是市场萎缩,一边是村子发展越来越好,2013年,俞金宝回家了。“想要好,就要找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我祖辈是种田的,我想,那就当个农民,恰好当时村里还没有一个开农场的。”俞金宝当机立断,流转了一起土地,种植葡萄,做葡萄采摘,“天荒坪金宝家庭农场”应运而生。

原汁、原味、原生态,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农场葡萄很快出了名。随着余村知名度的提高,餐饮需求旺盛,俞金宝又在农场里开起了饭店,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做万把块。“赚的比在外面打工要多得多,还没那么辛苦。”俞金宝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甜头。“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亲身经历让他对这句话有了新理解:“好风景,就会有‘好钱景’。”

“黄檀树夏”民宿

路子蹚开了,向上的势头挡也挡不住。

2020年,俞金宝又将自家的老宅重新装修改造成民宿。“民宿是我和佳慧一起讨论、设计的,年轻人有品位,时尚现代。”民宿的名字,“黄檀树夏”,就足够让人有探究的愿望。“以原木为主,加上竹元素,没有胶水,没有油漆,光是木材就花了30多万。客厅的吊灯还是我找的枇杷树树根做的。”

俞佳慧在矿山脚下

青山绿水里,父亲忙碌的身影让俞佳慧作了一个决定,2023年,她抛下“铁饭碗”,辞职回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俞佳慧将父亲的农场扩建改造,改名字为“与余农场”,以亲子田园沉浸式体验为主。“做旅游,一定要不断给人新鲜感。比如,我们农场种的白茶,除了可以采摘体验,还用的是无公害、可循环种植方式,不使用除草剂,而是养了一群小鸭子、小鹅、小羊帮助除草。孩子们除了玩,还能学到生态知识,与小动物嬉戏又能增加与自然的亲近。‘与余’,意思就是给你想要的。”

2024年5月,俞佳慧又在民宿一楼新开了茶馆,冲泡的全是自家茶叶,一包只卖38元,因为绿色种植、口感香醇深受游客喜爱。

捻一撮茶叶放进玻璃杯里,拎起水壶匀速打圈倒入热水……水汽袅绕中,俞佳慧讲起了邻居们的故事。第一个开农家乐的潘春林,生意越做越大,又当上了天荒坪镇农家乐协会党支部书记,带村民共同富裕;办漂流的胡加兴又开了胡氏山庄,年收入不断突破;村民葛军办起了“两山文创阁”,卖手工艺品,还开了一家以奇石、文创为主题的特色民宿……从2005年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91万元上升到2247万元,人均收入从8732元上升到71000元。

“故事全是眼前发生的,我们过去靠矿山吃矿山到现在靠青山吃青山,真正应了一句话: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谈话间,几名打扮新潮的年轻人从楼道上走下,到客厅壁炉前喝茶、聊天。虽值周一,五间客房还是订满了。 “天热,很多人来村里度假,全是周边城市的上班族。”

青年在余村的一家便利店里小憩

让俞佳慧欣喜的是,绿水青山吸引来的不仅有平均每天3000名的游客,还有上千名“新村民”。“来村里创业的年轻人比村子原有的年轻人都多了。”乡音小馆、兜内咖啡、青年在村灵感便利店……到处是新场景、新业态,朝气蓬勃。

这变化源于2022年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它向全球诚邀英才共建未来乡村,这封“英雄帖”给余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农场的新名字和品牌视觉都是合伙人团队的文益社帮忙设计的。”

把工位搬进大自然,“余村全球合伙人”的工作理念让很多不可能,在余村成为现实。7月,世界著名钢琴大师理查德·克莱德曼到村里办起了音乐会。“我去听了,”俞佳慧感慨万千,“一个小山村,能吸引顶级艺术家,像梦一样!”

人就要待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这是俞佳慧的人生理念:“年轻人的事业是没有天花板的。”如今,这条标语变成了一条横幅,悬挂在与余农场的一片向日葵田地前。阳光照射下,向日葵向阳而生,迎风而立。余村,4.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机无限。

民宿窗外,一水护田,两山排闼。再远处,就是曾经的矿山,那里已经变成了矿坑遗址公园,正是“草满池塘水满陂”的好时刻。那里是俞佳慧奶奶、父亲两代人曾经的生计,现在是俞佳慧的未来,是绿水青山留给她和余村无尽的礼物。

策划 杭春燕

执行 戴军农 张妍妍

成员 高仁泉 毛震佳 舒馨 吴家俊 潘书哲 李笑林

标签:
责编: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