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18日盐城讯 初冬时节,盐城市响水县万亩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里,绿叶间缀满饱满的椭圆果实,机器轰鸣声与果农的欢笑声交织成丰收的乐章。
“今年,我们新上了100马力的摇果机,每天采摘60至70亩地,往年人工竹竿每天敲十几亩地,现在大大节省了人工,效率提高了3倍。”基地工作人员王寿前介绍。据悉,此次启用的摇果机搭载智能抱夹与精准震动技术,软质内衬加持的夹爪可避免树皮破损,采净率达85%以上,既保障果实品质,又降低劳动强度。
薄壳山核桃又名碧根果,是广受欢迎的高档干果、油料树种和材果兼用优良树种。它状如橄榄,肉质厚实而醇香,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追捧。瞄准这一特点,响水依靠日照、土壤、气候等自然禀赋优势,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在经济开发区、运河镇、双港镇等高速高铁沿线栽种1.1万亩的薄壳山核桃,打造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现代农业绿色果品基地。自2017年培育以来,大部分薄壳山核桃树已经进入挂果期,成熟的核桃果色泽饱满、品相诱人。
据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翟敏介绍:“响水县与薄壳山核桃原产地密西西比河两岸是同一纬度,处于一种相似生态,加之当地沙性土壤,最适宜薄壳山核桃生长,可以大规模发展。”
“今年基地是第四年挂果期,品种主要有波尼、马罕、威斯塔等,产量较去年有了较大提升,盛果期单株果树最高可产20斤左右,总产量约60吨,年产值280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刘洪明望着硕果累累的核桃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金果子”不仅富了果农,更激活了乡村振兴动能。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同时每年提供约4千人次务工岗位,村民日均务工收入超100元,实现“家门口”就业。采收后的鲜果一部分直接外销,另一部分则送入加工厂进行烘干等深加工处理,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
从人工采收依赖经验到机械作业赋能增效,从零散种植到万亩规模,响水的薄壳山核桃产业正朝着标准化、现代化方向稳步迈进。“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广农业机械化装备,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多元化产品开发,让这颗‘金果子’摇出更响的增收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核’心动力。”刘洪明信心满满地表示。(邵建华 王静 叶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