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10日盐城讯 深秋时节,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美誉的陕西铜川印台大地,层林尽染,漫山苹果挂满枝头,1120米海拔的山风拂过枝桠,将醇厚果香萦绕山间,漫溢至盘山公路的每一个转角。循着果香走进阿庄镇塬圪塔村的“飞地果园”,果农们穿梭在绿叶红果间,竹筐中苹果堆成小山,装箱的卡车沿着新修的产业路缓缓驶出,绘就出丰收的喜人图景。
这片坐拥“长日照、大温差”天然禀赋的“黄金塬地”,曾因塬区地形起伏、山路蜿蜒崎岖,长期受困于“好果难卖”的发展瓶颈。如今,在苏陕协作全方位深入开展的背景下,盐城市亭湖区对口协作印台区联络组精准施策,打出“优势互补组合拳”,不仅8400余亩新优苹果园挂满“金果子”,更催生出非遗工坊、果品深加工、食用菌冷链等多元产业集群。依托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东风,印台彻底告别“等靠要”的输血模式,在红果飘香间走出了一条产业自主、效益持续、群众增收的“自我造血”乡村振兴之路。
跨区协作破瓶颈 荒坡蜕变为“金园”
“以往种植传统苹果品种,产量低、售价平,一斤最高仅卖3元;如今‘瑞雪’苹果地头价达6元以上,亩产近5000斤!”阿庄镇塬圪塔村党支部书记王剑指着果园内转动的视联网摄像头,言语间难掩喜悦。他口中的80亩“飞地果园”,曾是杂草丛生的闲置坡地,如今已完成“智能升级”:黑色滴灌管沿垄蜿蜒排布,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温湿度,从土壤改良到果实采收的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这一转型成果,源于亭湖工作组创新推行的“飞地协作”模式:亭湖区五星村注入300万元资金,塬圪塔村提供土地与劳动力,11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精准补齐智能设施短板,三方合力将昔日“土坡”打造成亩产超万元的现代化高标准果园。“2023年果园地头纯利达120万元,按五五分成模式,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还成功激活了村内500吨闲置冷库资源。”王剑介绍,果园常年吸纳6名村民固定就业,年薪3万元,采摘季临时用工60余人,人均增收4500元。
在示范效应引领下,全村480户村民中有220户积极跟进种植“瑞雪”“瑞香红”等新优品种,果品尚未成熟便被盐城、苏州等地客商提前预订,产销衔接顺畅高效。曾经制约发展的“海拔劣势”,如今转化为“昼夜温差大、果品甜度高”的核心竞争优势,让“中国苹果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亮眼。
科技赋能强内核 农田暗藏“增收密码”
在印台街道崖尧村的生态移动果园,一场颠覆传统种植模式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250棵苹果树打破土地束缚,告别固定栽种的传统模式,整齐“入驻”特制无纺布营养盆,依托轻便轨道车实现灵活移动,短短几分钟便可完成大棚内外的环境切换,适配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这绝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而是抗风险、提效益的‘科技硬核’!”崖尧村党支部书记苏战成介绍,该项目由115万元苏陕协作资金支持改造,种植密度达到普通大田的3-4倍,可精准规避飞禽啄食、霜冻冰雹等自然风险。冬季将果树移入大棚保温促长,夏季移出后,棚内空地可抢种应季蔬菜,实现“一地两用、四季有收”的高效土地利用模式。实打实的效益让村民喜笑颜开:今年果树挂果后,仅苹果产业可为村集体增收14万元,叠加大棚空窗期种植的青菜、菠菜等作物,年增收总额稳稳突破20万元;果园常年提供15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曾经“靠天吃饭、看天收果”的焦虑,如今被科技赋能的稳定收益彻底取代。
科技赋能的成效,在周陵村的樱桃园同样彰显。14座双模双拱大棚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棚内“布鲁克斯”等优质樱桃品种比传统品种早上市一个月,果实饱满如玛瑙,每斤售价80-100元仍供不应求。“300 万元苏陕协作资金为我们完善了产业路、排水渠、大棚加温系统等基础设施,我们同步推行‘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的‘五新’发展模式,实现品种、技术、效益全面升级。”周陵村党支部书记纪建国介绍,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15万元,263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领到1000元红利,21户农户年收入超15万元,曾经的“种果难、增收慢”已转变为如今的“种果易、致富快”。
惠家沟村则凭借“生态+产业”的创新组合拳,闯出专属增收路径。以往该村以玉米种植为主,一亩地纯收入仅400元。亭湖工作组经多次实地调研,2023年按照“先行试验、示范引领、逐步推广”的思路,投入苏陕协作资金建设首个试验大棚,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现场指导,从多个品种中筛选出“西农美味 610”水果西红柿。该品种亩产达2万公斤,是本地传统品种的3倍,彻底解决了普通品种个头小、外观差、产量低、销售难等问题。
试种成功后,2024年工作组再投入14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推动建设9座标准化种植大棚及配套深加工车间,水果西红柿产业正式扎根落地。项目紧邻村集体肉羊养殖基地,460只羊的玉米杆饲料供给与羊粪肥料还田形成闭环生态链,既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又为西红柿贴上“无公害”标签,产品未上市便订单爆满。2024年投产当年,西红柿产量达11万斤,产值超30万元,10月底拔蔓后抢种的青菜、菠菜再增收5万元,深加工车间制作的果酱有效消化滞销鲜果,实现产业链延伸增效。如今,该产业已成为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的支柱产业,带动稳定就业6人、周期性用工20余人,成功探索出一条“兴产业、促发展、富百姓”的东西部协作新路径。
三产融合聚合力 一园激活整村经济
“摘苹果、种小菜,晚上住柿子民宿,孩子还能在法治教育基地学知识,这趟乡村游收获满满!”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女士的由衷赞叹,道出了崖尧村“农耕体验园”的独特魅力。这个投资180万元的苏陕协作项目,以农耕体验为核心,串联起移动果园、葡萄长廊、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与柿子民宿,构建起“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消费场景。项目实施后,12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增收1500元,6个固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月收入达4000余元。“以前农家乐门可罗雀,现在周末常常座无虚席,一天营业额能超2000元!”经营农家乐的刘大姐擦着围裙笑道,“工作组还帮我们量身打造了‘柿子宴’,特色菜品很受游客青睐。”
寇村的草莓园则凭借“育苗经济”闯出一片天地。185万元苏陕协作资金支持建设的7000平方米育苗棚内,“红颜”“隋珠”“章姬”等优质草莓苗长势喜人,一株原种苗可繁育20-30株商品苗。“园区常年吸纳30余名村民务工,日薪超100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34.5万元,为困难户发放分红6万元。”寇村党支部书记陈海东表示,下一步将延伸草莓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业,让“小草莓苗”长成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的“致富树”。
此外,亭湖工作组立足印台各村资源禀赋,精准施策推动产业版图全面拓展:助力永兴村建成非遗创意小院,改造传统窑洞打造非遗加工销售生产线,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支持下庄村建设日产300吨的农产品加工厂,实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家门口加工、优质化销售”;在阿庄村建设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在孙家贬村打造渔稻共生大棚……从特色种植到农产品加工,再到文旅、非遗产业,印台的产业业态不断丰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工作组的帮扶绝非‘送钱就走’,而是教技术、拓市场、建机制,让我们学会自己管产业、挣大钱!”惠家沟村村民陈巧珍的心声,道出了印台百姓的共同感受。作为印台区委常委、副区长、亭湖印台工作组组长,丁冲对后续发展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我们将以‘产业链延伸’为核心抓手,不止步于单个项目建设,而是全力串起‘种、加、销’全链条——塬圪塔村聚焦苹果深加工,研发苹果脆片、果酒等产品;周陵村为樱桃分拣中心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延长保鲜期、拓宽销售半径;寇村推动草莓育苗基地向区域性种苗供应中心转型,让印台的产业不仅能‘造血’,更能‘活血’,形成自我迭代、持续发展的长效能力。”
眼下,在工作组的推动下,各村产业链延伸计划已逐步落地:寇村草莓深加工车间设备进入采购阶段,周陵村樱桃冷链车招投标工作有序推进,塬圪塔村的苹果电商直播间已正式试运营,镜头前的红果映着主播的笑脸,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市场……
秋风再次拂过印台的沟壑与塬地,满枝红果在阳光下闪耀着暖光。这片久负盛名的“中国苹果之乡”,曾依靠“输血”渡过发展难关,如今在亭印协作的精准帮扶与前瞻规划下,凭借自身实干种出了“幸福果”。从跨区协作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印台正沿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道路稳步前行,苏陕协作的丰硕成果在黄土高原上持续飘香,书写着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袁登国 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