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沉浸式“变形计” 硬核挑战“蓝朋友”
2025-11-08 17:17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玲玲  
1

中国江苏网118日盐城讯 今年119日是第34个全国消防日。我们习惯称消防员为“蓝朋友”,知道他们逆行而上守护平安,但这身“火焰蓝”背后需要付出多少汗水与艰辛?118日,盐南高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天鹏走进盐南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戴庄路消防救援站,化身“新兵”,近距离体验消防员的热血日常,感受来自榜样的力量。

清晨6点,训练场上阳光初洒,寒意尚未退去,铿锵的口号声与整齐的步伐声已划破寂静。在热烈的掌声中,记者刘天鹏正式入列,开启为期一天的“消防员体验”。然而,一套基础晨练下来,他已感到疲惫不堪。“一套基础的晨练下来,我已经感觉累得不行了。但这对于消防员来说,仅仅是一天工作的开始,难以想象他们日复一日是如何坚持的。”汗水顺着刘海滴下,刘天鹏的喘息尚未平复,真正的考验已接踵而至。

首项训练是攀登挂钩梯以及绳索攀爬,这是消防员扑救楼层火灾的基本技能。在消防员手中,沉重的挂钩梯运用自如,精准挂窗、蹬墙借力、腾挪而上,三两下便已稳稳抵达顶楼,最快仅用14.6秒就完成该项目全过程。但当记者尝试时,发现与日常生活中的梯子截然不同,挂钩梯仅在梯子末端中间位置有一锯形钩子,在攀爬过程中,在风摆和快速攀爬动作的影响下,梯子摆动的幅度特别大,攀爬者很难控制平衡,在艰难中,记者缓缓爬上。“我刚刚尝试了一下,爬了两三层就已经非常费劲了,而咱们消防员可能会爬到6层或者更高的楼层。”稳住身形后,记者向身旁的消防员讨教诀窍。“其实没有诀窍,就是反复练。”消防员徐舟的回答平静而笃定,“我们消防内部有个说法叫‘磨梯子’,就是我们要天天坐在窗台上面,日复一日地打磨技术,直到形成肌肉记忆。火场里没有彩排,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我们必须快,必须稳,这是在为救援争取黄金时间。”

随后的水带操训练更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消防员甩出的水带如银蛇出洞,迅速笔直,完成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仅需13秒。反观记者,水带在手中扭成了“麻花”,用时数倍,狼狈不堪。然而,真正的“下马威”是模拟火场救援的负重登楼。当记者穿上重达30斤的灭火服,再背上30斤的空气呼吸器时,一股巨大的压力瞬间从肩膀传遍全身。记者喘着粗气,声音在厚重的面罩后变得沉闷,“我感觉肩膀像压了一座山,光抬脚就很费力。”消防员顾轩源在一旁解释:“整套灭火防护服配备整齐,加上水带差不多是40公斤。我们的标准是,穿着这身装备,从1楼到10楼,必须在1分钟内完成。”为什么必须这么快?队长解释说:“因为火场里的群众可能在更高楼层等着我们。而一个满压的空气呼吸器,在剧烈运动下只能支撑20分钟左右。对我们而言,每一秒都是在和死神赛跑。”看着消防员们提着水带,在这身“盔甲”的束缚下依然能在楼梯间健步如飞,记者刚爬了几步便已面色通红,大汗淋漓。“这装备真的太重了,我完全不敢想象,他们日复一日进行这样的训练,到底是怎么扛过来的?”

就在记者体验400米物资疏散,艰难搬运120斤重的假人时,训练场上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警铃突然响起!那一瞬间,如同条件反射,又像一声无声的号令。刚才还在一旁耐心指导、有说有笑的消防员们,眼神骤变,如离弦之箭般从记者身边掠过,冲向车库。整个空间只剩下急促的脚步声、装备柜开关的砰砰声,以及引擎启动的轰鸣声。穿衣、蹬靴、背空呼、登车……一系列动作在疾速中完成,却又井然有序。不到60秒,消防车已拉响刺耳的警笛,如一道红色的闪电,驶出大门,消失在街道尽头。训练场上,只剩下记者一人愣在原地。“警铃响起的那一刻,他们瞬间就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我甚至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记者望着消防车远去的方向,深受震撼,“这种速度,这种职业的本能,真的让我刻骨铭心。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时间就是生命’!”

从训练场上日复一日挥洒的汗水,到警铃响起时义无反顾的逆行,他们并非生而无畏的超级英雄,只是一群选择了责任与担当的普通人。他们用专业与死神赛跑,用青春守护万家灯火。这一次特殊的“变形计”,让记者用肩膀感受到了那上百斤的重量,用呼吸体会了那份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我们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背后,正是这群“蓝朋友”,在默默地背负着这沉重的“岁月静好”。

致敬每一位“蓝朋友”——愿每次出征,皆有归期。(盐南高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玲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