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殿堂,盐都小戏如何“赶”上文华奖
2025-11-05 17:39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丹  
1

中国江苏网115日盐城讯 114日晚,重庆大剧院内灯火璀璨。盐城市淮剧团创排的淮剧小戏《赶脚》从全国百余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标志着盐城市盐都区文化事业发展翻开新篇章。这部由三位“00后”青年演员主演的乡土小戏,以传统戏曲的现代演绎征服国家级舞台,成为盐都区文化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的生动注脚。

创新基因——传统戏曲的现代转身

文华奖获奖作品,向来是剧场里的“常驻嘉宾”、观众口中的“必刷剧目”,更是舞台艺术领域里的“标杆之作”。

淮剧《赶脚》何以摘得这一殊荣?秘诀在于地方戏曲的生命力源于对本土文化的深耕。这部从乡野沃土中生长出的盐都小戏,不追求恢宏叙事与华丽技法,而是让舞台成为市井生活的镜像,让话筒传递百姓心声。通过最本真的乡音演绎,它实现了从地方舞台到国家殿堂的跨越,为传统艺术创新提供了盐都样本。

《赶脚》的创作源于淮剧经典剧目《孝灯记》,但主创团队并未拘泥于传统叙事。剧中,女主角成凤英为寻未婚夫女扮男装,途中偶遇车夫钱三文夫妇,三人因一场“错认”展开充满烟火气的互动。女扮男装的尴尬、车夫的憨直、村妇的泼辣,通过戏曲特有的“巧合”“反转”手法层层推进,最终在荒诞中传递“人间自有真情”的温暖主题。

“传统不是复刻,而是激活。”盐城市淮剧团党支部书记李莺歌坦言。主创团队将原剧的悲情基调转为轻喜剧风格,融入现代生活语言,使这部百年老戏焕发新生。剧终时钱三文拍着胸脯喊出“千里送京娘,一切我承当”,既保留戏曲唱腔的韵律美,又融入现代口语的亲切感。这种创新演绎,既保留了淮剧的乡土韵味,又赋予了其现代生命力。

青春力量——非遗传承的盐都实践

《赶脚》的突破性在于演员阵容:三位主演房小莉、邢琛、姜辰颖均为“00后”青年演员,平均年龄仅24岁。剧中,房小莉以俊朗小生扮相演绎女扮男装的成凤英,邢琛用丑行特有的夸张动作刻画车夫形象,姜辰颖则以质朴表演塑造村妇角色。

“成凤英的重情重义与赶路奔波的现实反差,是我塑造人物的关键。”房小莉在排练笔记中写道。为精准把握角色,她反复研读剧本,甚至观察街头女性走路姿态以捕捉神韵。邢琛为表现车夫身份,设计出“翻转”“抢背”等程式化动作,将传统戏曲的虚拟性转化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基层是最好的排练厅,群众是最严格的老师——是这部戏主创人员的共同体会。《赶脚》剧组在一次次乡镇巡演中,根据台下观众的反应,精炼台词、打磨表演,让古老的程式化表演重新注入生活的真情实感。

同时,剧团的“托举”也为青年演员提供了成长平台。多年来,市淮剧团通过“以老带新”模式,让青年演员在复排传统折子戏中积累经验,最终在文华奖舞台实现蜕变。这种传承模式,正是盐都区非遗保护工作的缩影。近年来,盐都区通过“名师带徒”“送戏下乡”等活动,培养了一批青年戏曲人才,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精品工程——从地方舞台到全国盛会的进阶之路

《赶脚》的突围之路,是盐都区文艺创作“精品工程”的缩影。2024年首演后,该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参与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主演获“传承英才”称号。2025年,它又跻身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最终以“小体量”斩获“大奖项”。

“文华奖的评审标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评委专家指出,《赶脚》胜处在于两点:一是以轻喜剧形式传递真善美价值观,二是通过青春化表演拉近传统戏曲与年轻观众的距离。这种创作理念,正是盐都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思路。

近年来,盐都区以文艺创作推动文化强区建设,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打造了一批具有盐都特色的文艺精品。2024年,盐都持续打磨提升淮剧《天道》、盐城花鼓《荷乡飞回金凤凰》等作品,其中肢体剧《还你一个家》在第比利斯国际戏剧节上荣获三项大奖,实现国际奖项突破。同时,开展“茉莉花开”“欢歌笑语走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260余场,将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常态化举办百姓剧场、非遗市集等150余场,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展现自我风采。

《赶脚》的成功,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样本。它证明:经典剧目需要当代叙事,古老剧种需要青春面孔,地方文艺需要全国视野。当三位“00后”演员在文华奖舞台谢幕时,他们捧起的不仅是奖杯,更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希望。

如今,这部小戏已载入盐都文化史册。而它的故事,仍在继续——正如剧中那句台词:“荒沟自有真情,人间遍地善良。”在盐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更多像《赶脚》这样的文艺精品,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盐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王丹)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