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3日盐城讯 大清早的天津路,张菊已经在统一安排的摊位前忙碌起来,支锅、倒油、摊面糊,动作一气呵成。香气飘出半条街,也悠悠地飘进了赶早班车的阜宁人心里。谁能想到,两年前的她,还在街头“打游击”。那时候,周围摊位一喊“检查的来了!”,她就慌慌张张地推车就跑。如今,她租下固定餐位,每天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出摊。“执法局的同志常来提醒,卫生要注意,食材要新鲜,健康证快到期也会提前告诉我们。”张菊把这份叮嘱当作一种踏实,“现在安心多了,孩子上学有着落,我的鸡蛋饼也能在县城里扎下根。”
曾经,流动摊贩曾是市容最难解的“结”,而现在,阜宁县综合执法局市容一中队决定换个思路——从“堵”到“疏”,将“管理”升级为贴心的“服务”。他们前期挨家挨户仔细摸排,记录常摊和困难家庭的情况;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科学设置馥桂园、天津路等多个临时疏导点;实行“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服从管理、保持整洁”十六字原则;执法人员就像“管家”一样,定期进行巡查:消防器材够不够?健康证过期没?垃圾有没有放到指定地点?一条线服务到底,既用心守住了城市颜面,又真切地关心着摊主们的生活。
曾德峰的摊子摆在人流最旺的小广场,一年零四个月,日日不缺席。谈起变化,他笑得像捡了宝:“以前最怕城管,现在最想看到他们。”管理部门给每个摊位铺上防油垫,收摊时必须把周边打扫得干干净净;灭火器统一配发,用法城管亲手教;说话更是客客气气,“像拉家常一样,我们称之为‘说笑式管理’。”曾德峰把规矩当成底气:“环境好了,排队的人自然多,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从“追着跑”到“定点经营”,从“猫鼠游戏”到“和谐共处”,阜宁县用更精细、更温情的方式,巧妙地平衡着市容秩序与民生温度。摊主收摊前把最后一块抹布洗净,笑着招呼熟客:“明天再来!”鸡蛋饼的香继续飘在阜宁的空气中——这是城市最温暖的烟火气,也是管理者最柔软的初心。划出的是规矩,守住的是人情;让烟火气在规范有序中升腾,让每一份小买卖都有稳稳的落脚点。(田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