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30日盐城讯 10月29日,盐城召开“勇挑大梁作贡献 绿色低碳当先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盐城市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滨海县、大丰区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盐城全力以赴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服务大局与自身发展协力共进的情况。
向新转型,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引擎。盐城深刻把握“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一核心要求,将自身定位为“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中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产业协同,构筑开放新高地。盐城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盐城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海山指出,多年来盐城实现了从“苏北城市”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再到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范围的连续跃升。这一身份的转变,是盐城战略地位提升最生动的注脚。
“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开工长三角亿元以上项目1508个、占比超七成,其中落户上海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300个。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2”新兴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新能源产业入选江苏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试点,光伏产业更是跻身“国家队”,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盐城“十五五”冲击“万亿之城”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创飞地,激活转化新机制。盐城创新性地实践“域外创造孵化+盐城转化制造”合作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在上海、南京、苏锡常等创新高地布下19个离岸孵化载体作为“前沿哨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的建成开园,以及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被纳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标志着盐城已深度嵌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实现了“孵化在外地、转化在盐城”的良性循环。
园区共建,打造合作新样板。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主阵地。如今,盐城与长三角地区共建的园区数量已达14家,其中与上海合作的园区高达11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常州盐城工业园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评估中稳居前列。特别是国内首个大型综合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的建成运行,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彰显了盐城在细分领域打造长三角共享平台的决心。
向绿而兴,塑造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
绿色,是盐城最厚重的底色,也是其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王牌”。盐城正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努力在全省作示范、在长三角塑特色、在全国有影响。
零碳引领,勇立时代潮头。以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为契机,盐城在零碳新赛道上全力奔跑。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创成国家级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并通过国家级零碳园区首轮评审。大丰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房其勇介绍,园区在国内率先构建了基于国网架构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实现了“绿电物理可溯源”,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BSI的审定认可。盐城还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发布了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标准,参与制定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入选国家试点,从“实践者”向“规则制定者”迈进。
能源崛起,担当保供重任。盐城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047万千瓦;今年1至9月新发绿电267.7亿度,总装机和发电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这不仅是盐城的绿色财富,更是服务长三角的底气。滨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吕正怿表示,滨海县正凭借其丰富的“风光火气氢”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大的能源保供基地,利用滨海港优越的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风光火气氢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保供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清洁煤电基地、最大的LNG储备基地、最大的综合能源承载基地,未来将成为辐射区域的“绿色能量心脏”。
生态转化,绘就“两山”画卷。盐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彬用数据说话: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6.6%、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盐城更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它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至2024年,全市记录到生物物种4759种,观测到丹顶鹤547只,为近9年来数量最多。盐城率先制定全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让“生态有价”从理念走向实践。成功举办全球滨海论坛,《盐城共识》更是纳入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盐城的生态智慧正在走向世界。
向海图强,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空间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和国家沿海开放城市,盐城的发展视野始终面向辽阔的海洋。
海洋经济,崛起蓝色动能。盐城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九大海洋产业蓬勃兴起。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已达20%。今年,盐城更是出台了全国设区市首部海洋经济地方性法规,以法治力量护航“蓝色梦想”。
枢纽能级,贯通发展动脉。交通是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裴义婷描绘了“十五五”的壮丽蓝图:盐城将围绕建设东部沿海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提升盐城港能级,加快实施滨海港区20万吨级、大丰港区10万吨级等深水航道工程;建成盐泰锡常宜铁路,规划建设沿海高铁(青岛至盐城段),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铁南北贯通;提升南洋机场飞行区等级至4E级,打造辐射国内、面向东亚的空中门户。目前,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为国家一类口岸,开通航线63条,吞吐量已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城北—上海港”海铁联运“天天班”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典型案例,成为区域协同降本增效的典范。
开放共赢,汇聚全球资源。盐城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9月底,悦达起亚累计整车出口49.2万辆。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600亿元,增长13.8%。通过举办中日韩友城交流大会、跨国公司江苏行等国际活动,盐城吸引了法国道达尔、芬兰挪世航力等跨国公司持续加码投资。
在公共服务领域,盐城与长三角的“同城感”日益增强:实现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医保关系“跨省通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苏北健康管理中心投入运营,引进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与227个地区实现政务服务“跨地通办”,让人才和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黄海潮涌,发展如歌。全市上下将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部署,立足盐城发展特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力以赴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实干笃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蔡冰清 王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