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滨海:产业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加速跑”
2025-10-27 16:5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郭乃军 陈为琨  
1

中国江苏网1027日盐城讯 秋日的盐城市滨海县一片生机盎然:零碳产业园蓄势待发,绿电冷能驱动产业转型;沿海工业园内管廊纵横,绿色化工产品远销全球;石油机械车间智能设备高速运转,阀门产品打破国际垄断。这座兼具港口优势与工业根基的新兴县城,正以产业创新为笔、绿色发展为墨,在长三角北翼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海洋掘金,风光氢储撑起零碳产业新支柱

作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滨海县坐拥59.15公里海岸线,如何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成为县域经济升级的关键命题。如今,以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为核心的蓝色引擎正加速转动,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已然成型。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

园区核心区已建成标准厂房16栋、综合楼1栋、研发中心和食堂各1栋,已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02万千瓦,占全市的18.5%,丰富的绿色能源供给,吸引了一批对绿电需求旺盛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入驻。今年,江苏省批复的5个绿电直连示范项目中滨海独占2个。20246月产品下线的中科融能,其首批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电池提升20%,使用寿命延长至25年以上,累计实现开票1.25亿元。我们之所以选择滨海,就是看中了这里充足的绿电供给和完善的零碳配套,这能帮我们突破国际市场的碳壁垒。中科融能项目负责人坦言。

在绿电基础上,滨海正解锁LNG冷能利用的新蓝海。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年处理能力达600万吨,LNG汽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利用相当于每年节省200万兆瓦电能,这些曾被白白浪费的能源如今成为宝贵的生产要素。全国首家LNG冷能交换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将-162℃LNG冷能转化为不同梯度的冷源,输送到下游产业。

(利用冷能养殖冷水鱼项目)

冷能资源可以多阶使用,价值潜力巨大。冷能交换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冷水鱼智能化养殖项目已投产,利用1316℃的冷海水养殖大西洋鲑,养殖成本降低近三成;冻干食品、冷库、干冰制造、智算中心、冰雪乐园等项目正在实施,未来还将布局冷能空分、冷能发电等应用场景。

风电全产业链的布局同样蹄疾步稳。全县海上风电资源规划装机容量990万千瓦,正在推进100万千瓦近海风电项目建设。围绕打造风电母港目标,滨海加快推进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远景风储一体化等项目。2024年,滨海风电装备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

化工转型,从规模扩张绿色智造

202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绿色化工园区名录中,滨海县沿海工业园赫然在列,成为当年江苏省唯一入选的专业化工园区。这是滨海化工产业近年来的绿色转型成果。

(滨海沿海工业园智慧园区)

园区能摘得绿色化工金字招牌,关键在于找准了创新+转型的突破口。园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重塑实现能级跃升,逐步形成新医药和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集群。

新医药产业的全球话语权正在这里加速构建。园区现有30家医药生产企业,其中江苏普信制药有限公司的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抗艾滋病药物,凭借过硬品质占据全球市场30%的份额,每年为全球数百万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保障;江苏远大仙乐药业有限公司建立实验室中试生产无缝衔接体系,其研发的新型抗菌药物获批国家二类新药,填补国内相关治疗领域空白。2024年,园区新医药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25%

(汉信天诚新材料公司气凝胶绝热制品)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壁垒正在这里不断筑牢。汉信天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张张洁白的气凝胶绝热制品正陆续下线。我们自主研发的溶胶凝胶工业工艺结合乙醇超临界干燥技术,让产品同时具备防火、防水、隔热等多重特性,导热系数低至0.018W/m·K),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技术总监自豪地说。依托汉信天诚、科利新材料、德纳化工等骨干企业,园区已形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的产业体系,2024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95亿元,其中高端产品占比超60%

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体系保障。沿海工业园先后投入20亿元实施了公共管廊、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智慧环保管控平台等重点项目。园区每万元产值能耗较五年前下降38%,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园区环保负责人说。

阀门蝶变,从低端制造高端制造

作为滨海工业的老牌支柱,石油机械产业曾长期困于低端加工、薄利竞争的困境。如今,以苏盐阀门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突围,带动整个产业实现从制造智造、从跟跑领跑的华丽转身,成为县域经济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生动注脚。

(苏盐阀门麦科特种阀门智能化车间)

走进苏盐阀门麦科特种阀门智能化工厂,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着3000多个生产节点,德国五轴加工中心精准切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承担起80%的焊接工序,整个车间几乎看不到人工操作。“2018年我们投入10亿元启动智能化改造,就是要打破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高端设备与智能系统,生产效率提升5倍,产品不良率从5%骤降至0.01%

技术突破让滨海制造站上国际舞台。苏盐阀门自主研发的140Mpa压裂闸阀,打破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主力产品;今年5月,企业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正式签署核级阀门联合研制合作协议,拿到进军核级装备领域的通行证2024年,苏盐阀门集团开票销售突破60亿元,成功摘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桂冠,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绿岛智能制造服务中心生产车间)

龙头企业的领跑效应,激活了整个石油机械产业链的链式反应。绿岛智能制造服务中心构建起模具中心+3D打印+表面处理全流程配套体系,为200多家上下游企业提供集中化服务,使铸造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30%;万恒铸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高压临氢阀门铸件国产替代,填补国内空白;雄越机械的压裂井口装置占据全国市场29%份额,成为胜利油田的首选供应商。如今,滨海石油机械产业年产值已达200亿元,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备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覆盖石油、天然气、核电等多个高端领域。

创新平台的搭建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滨海建成于俊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高能级载体,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303家,成功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7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并培育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实现了优质企业从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机制创新,构建绿色发展保障体系

产业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成效,源于滨海县一套系统完备的保障机制。从政策扶持到人才支撑,从平台搭建到服务升级,全方位的制度创新为绿色转型保驾护航,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政策精准滴灌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滨海出台支持零碳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以及石油机械产业升级等文件,针对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专项扶持措施:对零碳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建设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按比例给予补助,对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企业奖励100万元。

(滨海县科创园)

人才引育为绿色发展注入智力动能。滨海放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撬动效应,给予顶尖人才最高1亿元资助,深化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82名高校专家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65项。引进阀门设计、材料研发等高层次人才46名,其中博士12名;与盐城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阀门制造、新能源应用等专业技术人才;李腾博士领衔的蓝素生物团队,凭借生物基材料PHA技术打造国内首个零碳新材料产业链,申请发明专利55项。

平台载体搭建起创新转化的快车道。滨海不仅用好科创园、菁英荟产业研究院等本土载体,还积极深化与先进地区创新资源对接:与苏州产研院共建离岸孵化中心,累计孵化科技项目50余个;滨海(溧阳)科创飞地投用以来,吸引优质科技项目120个。阀门产业领域建成石油机械产业创新中心;零碳产业领域,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成为创新成果的试验场

(滨海县项目代办服务中心)

服务升级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滨海推行滨联办・首席代办服务,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实现拿地即开工;设立2亿元产业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推出苏科贷”“创新积分贷等产品,2024年发放科技贷款超10亿元,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在全省率先开发云上慧办系统,实现企业办事零跑动、涉企审批事项一窗通办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黄海之滨的滨海县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产业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一幅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动能充沛的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郭乃军 陈为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