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23日盐城讯 “哞……哞……”清晨的阳光掠过盐城市响水县小尖镇杨回村的标准牛舍,200多头菜牛在宽敞的棚内低头食草,远处工人操作制料机的声响与牛犊叫唤声交织成热闹的产业旋律。这片盐城市规模最大的回民聚居村,正以养牛产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杨回村的养牛史藏着民族村落的生存智慧。作为传统的牛羊养殖专业村,这里的养殖户曾长期受限于场地狭小、模式粗放,“一年最多养五六十头牛,收入刚够温饱”是早年的常态。如今走进村里的现代化养牛场,3500平方米的厂房内,饲料存储、粪便处理等设施一应俱全,这处总投资360万元的项目由省委驻响水乡村振兴工作队重点帮扶建成,满仓时年可出栏1500头牛,总产值达3000万元。
“生态循环”是杨回养牛产业的新密码。养殖户杨守成正将回收的水稻秸秆倒入料槽。“以前只图牛长快,现在用秸秆当饲料,牛粪发酵成有机肥,既省成本又环保。”他采用循环模式,一年养200多头牛,产值增加两倍多,每年能挣五、六十万元。这种模式在全村推广,养殖大户们均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传统养殖走上绿色发展路。
产业链的延伸让“牛经济”更有底气。杨回村党总支以“红石榴家园”建设为纽带,推动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标准牛舍通过出租带动20余人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7万元;引进江苏伊淇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盘活的闲置厂房年增租金13万元,再添50个就业岗位。目前,“杨回牛羊肉”品牌已覆盖全县并辐射周边,从现宰现卖的鲜肉到深加工产品,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养牛产业的兴旺更串联起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在杨回村史馆里,回民服饰与养殖老物件共同诉说着产业传承,而不远处的四星级生态农业观光园,正将养殖景观与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相结合。“我们将持续壮大养牛产业规模,做强特色品牌,结合生态风情园打造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让‘牛产业’带动‘牛经济’全面开花。”杨回村党总支书记张树亮的话语里满是信心。
夕阳下,牛舍的灯光渐次亮起,村集体年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户年均增收3至5万元的“振兴密码”,都藏在这声声牛铃里。(邵建华 夏月明 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