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5日盐城讯 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纪委立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创新监督方式,将监督触角延伸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环节,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影响发展环境、侵害群众利益、制约政策落地的突出问题,为界牌镇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注入强劲“廉”动力。
查摆风险隐患,筑牢廉政“防火墙”。将监督做于细微、防于未然,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进行精准扫描和深度体检。一方面聚焦工程项目廉洁性,对镇级重点工程实行“嵌入式”监督,通过查阅招投标资料、核查资金拨付流程等方式,紧盯立项审批、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工程验收、资金结算等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聚焦惠农资金安全性,联合镇财政所、农经等部门,对村级“三资”管理、农业补贴发放、扶贫资金使用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特别是对资金流向末端进行追踪问效。本年度以来,累计发现工程项目应上平台而未上问题3个,给予党纪处分3人,约谈提醒相关负责人2人次,有效规避了潜在的违规操作风险。
聚焦监督盲区,打通执纪“末梢端”。监督探头指向基层一线和群众身边,一方面拓宽线索渠道,在传统信访举报基础上,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等,公示监督范围和联系方式,鼓励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反映问题。重点收集在民生资金发放、集体资产处置、土地征收流转等领域存在的优亲厚友、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另一方面开展专题整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突出问题,如“三资”管理混乱、村干部作风粗暴等,开展“点穴式”专项治理,集中力量突破。有效打通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神经末梢”,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提升综合效能,激发干事“内驱力”。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注重用好第一、第二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函询、诫勉,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对照上级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行容错纠错的机制,对在推动改革发展、化解矛盾纠纷中出于公心、担当尽责,但出现一定失误或错误的干部,依规依纪依法予以容错免责或减轻责任,树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导向。今年以来,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谈话函询干部28人次,为1名受到错告诬告的村干部公开澄清正名,在维护纪律的刚性的同时,体现组织温度。(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