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0日盐城讯 近日,工信部公布2025年度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烟气处理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成为全国唯一获此认定的烟气处理类集群。这一“国家队”身份的落地,不仅标志着园区在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印证了2023年亭湖区委以“七有”要求推动环保产业“二次创业”的战略远见。如今,从烟气治理的“单项冠军”到零碳技术的“前瞻布局”,从企业培育的“生态闭环”到全国市场的“技术输出”,盐城环保科技城正以“有目标、有抓手、有团队、有要素、有环境、有声势、有合力”的清晰路径,为全国环保园区转型升级解锁新范式。
集群攻坚当“抓手”,锻造全国烟气治理“领头羊”
“二次创业不能再走‘大而全’的老路,必须把差异化优势做透。”盐城环保科技城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集群破局的关键。作为全国唯一以“环保”冠名的省级高新区,园区深知烟气处理是自身的“王牌领域”,果断将其定为二次创业的核心“抓手”,全力攻坚细分赛道。
此次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并非偶然。目前,园区已集聚龙净科杰、中创清源等20余家烟气治理龙头企业,建成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近三年牵头制定1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破解高浓度 VOCs 治理、火电超低排放改造等 12 项行业难题,年服务全国超半数火电企业。这些硬核实力,让“中国烟气治理之都”的招牌愈发响亮。
“‘国家队’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目标的起点。”对照“七有”中“有目标”的要求,园区正整合政策、资金等要素,推动烟气处理装备向“智能+高端+模块化”转型,朝着“全国烟气治理第一城”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二次创业筑牢最坚实的产业“压舱石”。
平台赋能聚“合力”,破解企业培育“成长烦恼”
二次创业的活力,源于市场主体的蓬勃生长。如何让环保企业从“幼苗”长成“大树”?盐城环保科技城给出的答案是:搭建精准赋能平台,凝聚产学研协同合力。
“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园区帮我们打通了全链条。”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负责人的感慨,正是平台赋能的生动缩影。近期,该企业“除尘系统智能协同优化项目”入选江苏省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示范名单,背后推手正是园区的盐城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作为江苏首批标杆孵化器,这里不仅提供办公空间,更整合技术研发、政策申报、市场对接等资源,积极践行“标杆平台育标杆企业”的理念。这正是“七有”要求中“有环境”“有要素”的具体实践。
如今,平台培育已形成“培育-成长-反哺”的良性闭环,环保领域“潜在独角兽”企业昆仑互联在此诞生,苏北光缆、鸿石智能等 8 家企业入选 2025 年度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数量居全省同类园区前列。“累计培育创新企业 56 家,带动就业超 2000 人。”园区孵化中心主任卫旺表示,这些企业让园区“有声势”的发展态势持续升温,成为二次创业的“鲜活力量”。
技术标准树“目标”,抢占行业引领“话语权”
从“跟跑”到“领跑”,关键在于掌握行业话语权。盐城环保科技城以“技术攻坚+标准制定”双轮驱动,朝着“行业引领者”的目标迈进。这恰是“七有”中“有目标”“有团队”的深度落地。
标准制定层面,园区近期再添新功:由固体废物治理研究中心参与编制的《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等三项团体标准通过审查,填补了我国固废处理细分场景碳核算的标准空白。“以前是跟着标准走,现在能参与制定标准,这是二次创业质的飞跃。”该中心董博士坦言,专业研发团队正是技术突破的“核心引擎”。
技术落地同样亮眼。园区构建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数智控碳到末端固碳的全流程体系,实现日均固碳500吨,成为华东首个规模化固碳工业园区。更前瞻性布局“下一代零碳技术”,依托清华大学研发中心申报的“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碳负碳)”,成功入选全省仅两家的专业序列。当多数园区还在攻坚现有技术时,盐城环保科技城已为二次创业储备了长远的竞争力。
协同创新强“团队”,打破创新“孤岛困境”
二次创业不是“闭门造车”,唯有打破资源壁垒,才能汇聚创新合力。盐城环保科技城主动链接高校、企业、协会资源,以“长线培育”锻造专业“团队”,让分散力量形成“深度合力”,东北大学研发机构的突破便是典型例证。
在园区快速凝固及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中心(东北大学研发机构),5台核心设备、120平方米的实验车间里,传出震撼行业的捷报:“基于液态轧制技术的纳米功能材料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开发”项目,获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这项由科技部主管的赛事,其优胜项目将获国家重点专项支持。
这份成果,源于8年攻坚。2017年,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团队依托盐城环保科技城研发中心,打破学科壁垒将钢铁轧制技术迁移至材料领域,独创新技术。团队经历上万次调试,研发的纳米粉末实现吨级供货华为并获华为火花奖,还孵化出江苏东工新材料研究院推动产业化,这正是“有团队”“有要素”的生动实践。
如今,园区当年同步引入的16家研发机构,已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37项,32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孵化2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园区还入选首批省级“双高协同”试点,与4所高校联合攻关28项环保技术难题,转化15项成果。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研究院揭牌,进一步打通“科研-产业-市场”通道,让“有合力”的优势持续放大。
全国辐射拓“新局”,输出二次创业“盐城经验”
“国家队”的影响力,不止于园区之内。在“双碳”战略引领下,盐城环保科技城组建节能环保产业工作专班,绘制产业链“产业热力图”,创新“链长+链主”机制,推动20余家链主企业开展“技术西进”行动。在辽宁阜新,兰丰环境以固废技术破解老工业基地转型难题;在鄂尔多斯,中创清源超低排放技术签约3家能源企业;在长江经济带,南大华兴为11个园区定制治理方案,70%签约项目为综合解决方案,标志着技术输出从“单一产品”向“系统服务”跃升。
模式创新更释放协同效应。与鄂尔多斯环投首创“环境绩效托管”,服务费用与污染物减排量挂钩,4个试点带动新增订单大幅增长;在新疆搭建“东西部环保产业协作云平台”,安达环保200MW 光伏治沙项目实现年发电2.5亿千瓦时、固沙3000亩,未来年均碳汇收益可达1200万元。截至目前,“技术西进”累计落地项目17个,合同金额超10亿元,“组团出海”破解了单一企业市场拓展困局。
“三大攻坚精神”,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七有”理念的引领下,盐城环保科技城二次创业之路,离不开“灯光中的环科城、车轮上的环科城、工地上的环科城”三大攻坚精神的支撑。
夜幕下,园区研发中心的灯光常亮至深夜,科研人员为突破技术瓶颈反复调试;工作日,招商团队车轮不停,奔波于全国对接项目、链接资源;工地上,储能项目、中试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塔吊林立间勾勒发展蓝图。这些场景,正是园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日常写照。
如今,依托“七有”路径与攻坚精神,园区已斩获11项国家级、省级硬核成果,成为全国环保产业转型的“标杆样本”。随着“七有”要求深化落地,这座“环保标杆”之城将以攻坚精神为笔,在绿色低碳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更多属于盐城环科城的新传奇。(袁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