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湿地博物馆“双节”活动人气爆棚 生态教育悄然入心
2025-10-09 17:47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唐宇 江俊波  
1

中国江苏网10月9日盐城讯 金秋十月,家国同庆。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黄海湿地博物馆以湿地秋韵 家国双圆为主题,依托黄海之滨这片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精心策划推出20余场自然教育与文化体验活动,累计接待游客突破4万人次,成为盐城最受欢迎的生态文化打卡地之一。

这个假期,湿地不仅是风景,更成为课堂;博物馆不仅是展馆,更化身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一场场寓教于乐的活动,让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传递。

指尖探秘:在动手体验中感知自然律动

原来一只甲虫的翅膀有这么多纹路!盔甲骑士——甲虫标本制作课上,孩子们屏息凝神,用镊子轻轻展开昆虫翅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人生第一件自然手作。类似的场景在蝶舞翩翩”“微观生态瓶等活动中不断上演——孩子们亲手搭建微型湿地,观察水草与螺贝的共生关系,感受一滴水里也有一个世界的奇妙。

这些活动不仅带来乐趣,更埋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节假日期间,清除入侵物种 守护湿地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吸引20多组青少年家庭参与。大家戴上手套,走进湿地博物园,清理外来植物,为本土生态腾出空间以前只在书上看到生物入侵,今天自己动手,才真正明白保护本土生态有多重要。一位初中生志愿者说。

从观察到实践,生态教育在这里完成了从的跨越。

传统与科技共舞:让生态之美可感可传

非遗与科技,在这里碰撞出别样火花。糖画艺人用糖浆勾勒出丹顶鹤展翅、麋鹿奔跃的瞬间,孩子们也拿起铜勺,尝试绘制属于自己的湿地精灵;书画家现场挥毫,以水墨描绘草泽烟波,将湿地的诗意凝于扇面,赠予游客珍藏。

科技则让生态体验更具沉浸感。灯笼鱼的宝藏’”活动中,孩子们通过鲁米诺反应亲眼见证生物发光现象,揭开深海鱼类的生存奥秘;湿地星光夜探活动联合盐城市天文学会,带领公众在湿地星空下辨识星座,聆听夜行生物的低语,感受天地之间的生命律动。

博物馆主入口处,湿地风采·祖国情怀主题美陈成为热门打卡点。丹顶鹤与红灯笼相映成趣,麋鹿在滩涂静立,游客纷纷驻足合影,并通过短视频挑战赛将这份生态之美分享至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持续攀升,形成人人传播湿地、人人向往自然的良好氛围。

延时服务+志愿讲解:让教育更有温度

为满足假期高峰需求,黄海湿地博物馆全面推行延时开放,每日开放至18:00,为市民游客提供更灵活的参观选择。

同时,面对激增的讲解需求,博物馆创新服务模式,组织来自展陈、社教、综合等多部门的职工兼职担任讲解员。他们将专业背景融入导览服务——有人讲得清海岸剖面的地质变迁,有人道得明候鸟迁徙的生态逻辑,更有人能把抹香鲸的故事娓娓道来。讲解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科学深度,又富人情温度。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服务压力,更实现了业务工作与生态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成为湿地文化的传播者。

七馆联动:共绘盐城文化新图景

本次假期,黄海湿地博物馆携手中国海盐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等6家文博场馆,共同参与走读盐城·七馆寻迹联动打卡活动。游客在集章闯关中,既重温红色记忆,也探秘生态秘境。

作为生态主题的代表,黄海湿地博物馆的抹香鲸骨骼标本”“海岸剖面”“湿地全景沙盘成为打卡热点。这场跨馆联动,不仅实现了客流互促、资源共享,更构建起盐城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人文底蕴三位一体的文化叙事,让城市的文化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研学联动:生态课堂走向深度与广度

这个假期,黄海湿地博物馆迎来一批批特别访客”——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研学团队。新东方文旅、游美营地(北京)、上海成长传送门、南京甄好科技、天津旅行同业等知名机构纷纷将这里列为长三角生态研学核心站点,组织青少年开展为期23天的深度课程。专业课程设计让活动从趣味体验升级为探究学习

与此同时,本地学校也积极接棒。盐城中学多个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组团前来,将博物馆作为国庆假期的生态第一课。学生们带着课题任务参观展陈,结合生物、地理知识完成课业的具象升级。走出教室的课堂,让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更加立体、深刻。一位随队教师表示。校馆合作、内外联动,黄海湿地博物馆正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教育枢纽平台。

让湿地故事,走进更多人心中

这个假期,黄海湿地博物馆用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有趣味的活动,让人们在团圆中读懂自然,在探索中理解家园。它不只是一个展示标本的场所,更是一个激发好奇、唤醒责任、传递希望的空间。

在盐城这片因湿地而生、因生态而兴的土地上,黄海湿地博物馆正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而这些故事,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唐宇 江俊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