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业兴人和!大丰区南阳镇绘就新时代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09-16 15:5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家明 董晓娟  
1

中国江苏网916日盐城讯 初秋时节,走进盐城市大丰区南阳镇诚心村,平坦宽敞的农路蜿蜒穿村,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沿路边整齐排列,明亮的灯光在傍晚时分亮起。村民张大爷家的旱厕早已改成水冲式,门前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以前晚上出门摸黑走土路,现在路灯亮、路好走,厕所也干净,住着真舒心。”老人心满意足地说道。这是南阳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从诚心村到广丰村,再到东旺村和吉兴村,4个省级和美乡村串联起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田园画卷。

“快看,这鱼长得多肥。”在南阳镇吉兴村吉兴中心河边,村民谢大哥兴奋地展示着刚捞出来的草鱼,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绿植。该镇推行“以鱼养河”生态治理模式,由村集体牵头,动员河道两侧农户自主养鱼,既让水系“活”起来,又给农户添了收入。截至目前,该镇累计实施“以鱼养河”66.5公里,据测算,每公里河道可以节约治理费用约1.8万元,实现水系生态修复与经济收益同步提升。

环境变好,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在广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给村民发放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积分奖励奖品。“以前村里喊着打扫卫生,大家还不情愿;现在扫院子、清垃圾都能赚积分,能换种苗、换日用品,谁还不乐意?”南阳镇在积分制基础上,让村民自己定“规矩”,诚心村发日用品、广丰村发种苗,成功地把“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如今,全镇累计改造改善住房198户、增设路灯697盏、农村户厕2751座,建成9条镇级、23条村级生态河道,1.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滚,46.5公里新修农路连通家家户户,宜居底色越擦越亮。

“‘迟播大蒜’不仅亩产比以前高,还能错开上市高峰卖好价。”在南阳镇刘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大蒜种植地,合作社负责人刘剑正蹲在田间查看大蒜出苗情况。大蒜是该镇传统“拳头”产业,全镇种植面积达5.5万亩。过去,大蒜每年仅种一茬,收益稳定性面临较大风险。该镇聚焦“宜业农村”,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户提升种植技术、创新种植模式,推广“迟播大蒜”“预冷大蒜”,并加大设施大棚青蒜种植投入,扩大设施农业面积,一系列举措让“老产品”焕发出新活力,实现了“质的提升”与“效的增长”。除大蒜以外,该镇还种植有辣根、柿子等各超4000亩,该镇还引进柿子“生物调节”“脱涩”等技术,发展辣根、玉米“套种”模式,提高亩均效益,打造高质高效农业,特色产业成了农户的“钱袋子”。

产业链延伸,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该镇聚焦强链补链增价值,引建真莱斯育苗基地、兴龙农产品深加工、合一冷链、明荣农机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强化农事农技综合农服,构建科学育苗、冷链仓储、精深加工等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预计今年,全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可突破4.1万元。规模经营更让村集体“腰包鼓”。城乡村盘活闲置土地种了30亩韭菜,沿海村种了60亩辣根,广丰村与吉兴村联手打造70亩大棚大蒜……该镇还统筹抓好土地二轮延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重点工作,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引导村集体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增加集体收入,预计今年片区7个村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可增收60万元,每个村的经营性收入都能突破100万元。

中午时分,南阳镇诚心村的长者食堂飘出阵阵饭香,老人们陆续前来就餐。“这里的饭菜可口又便宜,我们老夫妻俩都在这里吃饭,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了。”正在就餐的陈大爷说。目前,全镇有15个长者食堂,今年还新添2个助餐点,累计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该镇始终将民生保障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基层服务、带动共同致富等多措并举,不断健全网格员考核和登门走访服务机制,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扎实推进“六种富民模式”。今年以来,累计走访群众超4.6万人次,13个庭院经济示范带覆盖群众超1500户,参与劳务经济的群众人均增收超5000元,“六种富民模式”覆盖率超70%,户均增收超4000元,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杨家明 董晓娟)

标签:
责编:郭玲玲